回忆 怀念父亲陈兴邦(陈兰芬)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人物 发布于2018-06-04 04:17:55 共3118人阅读
文章导读 回忆 怀念父亲陈兴邦(陈兰芬)

陈兴邦

仰光南洋中学火箭班 陈兰芬
     悠悠往事,记忆犹新,永远铭记心中父亲:陈兴邦.他是一位慈祥、严肃、正直的缅华社会进步人士。虽已逐渐被人们淡忘,但他革命的一生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父亲陈兴邦,1903年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自幼随祖父到缅甸仰光,读过私塾,16岁开始帮祖父做生意,在做生意和谋生过程中,他就积极参与社会进步活动,热爱祖国和拥护中国共产党。1919年缅甸华侨工党总会成立,父亲就开始参加工党活动。仰光工党是缅华职工界团体,是爱国社团之一。它进步爱国,积极参与助学、办报、抗日、救国、支持各种进步活动,支持华侨青年学生活动,为缅华社会职工界职工谋福利的团体。日寇占领缅甸时仰光工党被迫解散后,成立缅华书记工会,是缅华会计职工界组织,其会所是当时仰光进步人士聚会的活动场所,后来在各界侨胞的支持下,创办了新芽小报,这个宣传民主、自由、团结、进步、反内战、反独裁与国内外反动势力斗争的报纸,当时在缅华社会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父亲他支持并参加仰光惠安会馆的进步活动。他从参加爱国进步活动和与反动派的各项斗争中,逐渐看透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腐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定信心,跟党走向革命道路。他与缅华进步人士,团结一切力量,共同为中国解放事业努力奋斗。

    二战日寇投降以后,1946年父亲由国内返回仰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缅华大部分的爱国青年空前团结,父亲积极参与侨胞的进步行列,当年参加缅甸华侨民主同盟党支部活动,曾任支部执委兼区分部主任。父亲热爱祖国,是缅华社会的活跃分子,当时缅华社会团体基础好,爱国热情高涨,已迅速成为群众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很快扩大到缅华的工商界,文教界、职工界、妇女界等,形成缅华空前大团结的新局面。

    1948年元旦,以肖岗,叶振荣为主委的中国民主同盟缅甸总支部宣告成立,父亲是组织成员,积极参加组织活动,遵守纪律,执行决议,完成各项任务。不论何时何地,他始终按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信仰、坚定信念、从不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保持革命本色,永不退色。

    1948年3月,缅甸华侨社会的爱国民主运动空前高涨,中国民主同盟缅甸总支部的成立,国民党驻在仰光的大使馆为大恐慌,四处活动。当时缅甸华侨中学师生为维护学校的独立性,为排除钳制受干预而开展护校运动,举行象征性的罢课,使国民党分子慌乱不安,趁学期结束时,解聘华侨中学中的进步教师60多人,进而挑起反对国民党、亲国民党人士的斗争,而当时缅华创办的学校,均被国民党,及其人士的控制之下,进步人士及爱国人士迫切需要有自己的作战阵地,经多方反复讨论决定成立自己的学校。所以创建南洋中学,父亲在爱国侨领倡议,广大侨胞的支持下并与中国民主同盟支部的全体成员积极参加此活动。创建南洋中学的热潮,当时说干就干,没经费,在边干边筹的号召下,推举饶伯勋先生为创校委员会主任委员,丘立才为副主任,杨章熹为总干事,父亲陈兴邦为财政,于1948年5月成立南洋中学。

    1947年仰光人民报创刋,面临种种困难,在缅华爱国侨胞的大力支持下,克服各种困难,生存和发展。记得当年人民报创刋期间,父亲积极参与,经常在资金和物资上给予支持,还派二哥到报社当英文翻译。

  

缅甸南洋中学创校委员会老师和工作人员留影于1949年珍贵照片

    前排左起第三人:曹福安、邱立才、饶伯勋、陈顺利、杨老清、周禾书、杨章熹、吴思正

    中间站立着左起:卢定远、吴章彬、黄  连、黄开昌、陆  萍、陈秋云、陈学英、吴碧珍、叶振荣、李行健

    起:黄华明、小郑(司机)、陈  峰、康  朗、陈振华、钟月波、杨维书

    差错之处敬请指教

    1949此照片照于1949年,前排左起第一人就是父亲陈兴邦。

此照片1951年缅甸南洋中学创校委员及全体教师合影纪念,陈兴邦是前排右起第三位。

    缅甸仰光南洋中学校址:仰光市巴罕,是仰光的风景区。离市区远,交通很不方便,父亲为解决由校中存在的困难,免费提供我们仰光百尺路的住家作为南洋中学创校学生报名地点和创校讨论与会地点。记得当年学校报名踊跃,人流如潮,非常热闹,争先恐后的景象,永远留在记忆中。后来南中在发展,培养出一大批爱学习、爱劳动、艰苦朴素的学生,均感到无比骄傲。

    1949年11月27日仰光陈氏【旅缅螺阳颍川联合社】举行复办典礼,父亲当选为该届理事长。

    1951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建国二周年的国庆典礼,中共中央第一次邀请海外华侨回国参加阅兵观礼,当时缅甸观光团成员由缅华各侨团推选,华商商会组织各界代表共二十二人,父亲荣幸受到邀请,光荣参加国庆阅兵典礼,祖国对此观光团非常重视。毛主席亲自接见全体代表,并一一与观光团团员握手。观光团在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后,并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还到天津、济南、南京、杭州、福建厦门等地参观。收到各地政府部门的热情接待,最后代表团成员各自分赴家乡探亲访友,父亲深感祖国的温暖,内心十分喜悦。

    1952年中共中央根据中国人民已经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华侨也是新中国主人,侨党的任务基本完成,决定解散海外的侨党组织,规定原侨党的党员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父亲服从党的决定,于1953年春奉调回国。回到北京,安排在北京中侨委工作。1954年召开中侨委扩大会议,中央及各地侨务部门负责人,国外华侨著名人士,缅甸归侨有陈水成、陈倚石、杨章熹、陈兴邦、丘廑兢等5人出席会议,此次会议推选缅华爱国人士徐四民等30名海外华侨为中国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之一。在北京的工作期间父亲因不适应北京的气候,调回福建省惠安县,在惠安县人委会侨务科工作,1956年调县政协任副主席,兼任惠安县侨联主席。福建省第二、三、四届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于1966年离休,1968年因病逝世于福州。父亲的这一辈子,是短暂的,但又是光荣的一生。无论在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在仰光经常遭到蒋帮猖狂打砸捣乱,住家大门被国民党反动分子用大铁棒打砸破坏,被骂为共产党份子,他从未退缩,而更坚定跟着共产党,与反动派作坚决斗争。在祖国生活的20多年里,经过五四运动,反右斗争,以及文化大革命,他坚信自己的信念,坚决贯彻党的方针和政策,勤奋工作,保持共产党员勇往前进的作风,永远在我们的记忆中,也是我们的榜样。

    事过境迁,我们家庭的遭遇,也颇为伤感和遗憾。父亲1953年服从组织安排孑身回国,仰光留下母亲及我们兄弟姐妹8口人家,我们全家没有团聚的机会,从此家庭的生活及一切负担均落于丁字不识的家庭妇女母亲身上,但是母亲还是克服一切困难,勇敢挑起家庭重担,承担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她是为了支持革命,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在缅甸社会的动荡形势变化中,兄弟姐妹有6位分别于1953年、1954年、1964年、1968年分批分次陆续回祖国。分配于云南、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升学,工作。

    经过文化大革命,我们家有姐姐、妹妹、哥哥经过国家批准分别经香港定居泰国、美国。均过着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是也永远不会忘记祖国,祖国永远在心中。

    父亲逝世近50年的日子里,回忆怀念父亲。自己在此几十年来,从一个热血沸腾的学生,如今已是老年人,回想往事,感慨万千。回国数十年,是祖国和人民培养了我,走上工作岗位,有过辛酸,有过欢乐,经历很多,波折不少,但何时何地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愿祖国更加繁昌盛,更加辉煌。

 

 
0
0

Comment list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