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礼居中华学校创办人张成康(张惠周 )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人物 发布于2018-05-29 17:22:53 共2790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甸礼居中华学校创办人张成康(张惠周 )

创校人张成康(1913-1992) 遗像

张惠周

    在二十世纪初至二战后,那时的第一代华侨,抱的只是旅居缅甸,年老要落叶归根回故乡的思想,还担心被同化。当时华侨尚缺乏接受多元文字文化能长远受益,有利长居海外的远见;出于爱国爱乡,为了解祖国,家乡民生与时政形势,需有联系家乡的书信能力;为谋生需记数计算等知识和技能,华侨子弟迫切需要华文学校教育。在廿世纪六十年代前缅甸华文学校教育是在这样的实用需求,及渴望承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引领下产生。

初办华文学校

    大量唐人迁徙入缅甸是十九世纪纪末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父亲张成康是福建省南靖县南欧村人。12岁(1925年)跟堂兄一起出洋到缅甸竖磅镇。1931年回乡娶亲,随后即只身去缅甸,1933年父亲回郷携带母亲和长兄(麟化)到缅甸竖磅镇市。二战期间1942年日本入侵缅甸而携家带口逃难到家乡南欧村。日本投降二战结束后,约于1946年复员回缅甸竖磅镇。竖磅镇有华文学校,我和兄都在当地育德学校读书。  

    二战后几年里,缅甸各地治安未靖,打工或经商都不易。几经坎坷后约于1949年迁居到离首都仰光市约18英里,仰瓦公路经过的透浅小镇,开店做生意,这里有华侨还没有华文学校。为自己儿女,也为当地同侨儿女的学校教育,父亲拜访当地各户,初初相识的尚还生疏的同侨,游说办学。与杨益民、邹荣春等一起创办了透浅镇华侨公学(小学)。1950年6月8日华侨公学成立。华侨公学成立之时,张成康合股生意因散伙,已迁往透浅镇7英里的礼居镇独资开“虎标百货商店”。实际上他的子女未曾在透浅镇华侨公学上学。 礼居镇比透浅镇大,也是没有华文学校。他驾轻就熟地再次带头与当地同侨高清传、高元办、尤忠杰、杨真盛、林宽永、陈同成、高泉通等同侨商量创办了礼居中华学校(小学)。

再办礼居华文学校 

    礼居位于距仰光廾五英里的地方,与邻镇透浅相距七英里。这是一个小市镇,有近三十户华侨。集有高、陈、林、杨、苏、侯、蓝、张、黄、何、卢、戴等十几姓,以高姓人数最多。多为福建闽南人、福建客家人,其他还有广东台山人、广东梅县人。据说,二战前也没有华文学校。

    1950年,张成康、黄秀勤携带子女由透浅迁至礼居镇,两人都为子女没学校上学而焦急。我父母十分崇敬家乡的进士公,即其上第十五世祖张金拔是道光年丙戌科殿试进士,钦点甘肃县正堂。进士公为官清廉,恪尽职守,政绩显着。张金拔公为人厚道,重视教育,家风优良,留传好多珍贵的家训,其中我们常听父说的有: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孙耕。”“读书好,耕田好,积德更好,识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忍气犹难,知难不难。” “勤与俭治家上策,和而忍庆世良规”“顺亲本自诚心出,昌后还由积德来。”当时我还小并不理解,也记得不全;父还常说 “有便宜给人占是好事”大概这是他对祖传家训的简单概括语。。家父张成康为第廾世孙裔,受上祖诸多家训言传教,得益良多,励志终身。他自已处在动荡年代,家境贫困,自幼跟堂兄过洋谋生,但念念不忘读书的好处,,深怕子女不懂中华文化、风俗和礼仪,除了生活实用的需要,重视教育的理念,亦是催其办学的动力之一。

    迁至礼居镇时,见礼居有近三十 户华侨,比透浅更具规模,便积极走访各侨户,建议办学。获得高姓公司的尊长,福建同安籍人高清传、高元办、尤忠杰等的积极支持。商议组织建校筹委会,学校建成后,原筹委会即成为第一届董事会成员:正董事长张成康(张联任多年,1960年迁离礼居后,住在仰光郊区勃生堂仍续第十一任),副董事长高清传、高元办、校长尤忠杰,其他董事成员有陈同成(陈同成后来继任校长)、杨真诚(负责财政)、林宽永、高泉通、陈清泰、陈新州(陈国兴、陈国才、陈国志之父)等。筹委会负责向当地申请办学注册,筹措经费,购置教学设备,聘请教师等工作。寻找校舍,校舍初期是租一闽南人杨水洁之屋。

    经费筹措是办学的首要工作。缅甸华侨华人兴办华文教育,在当时是没有任何官方资助的,经费由各同侨商店根据自己意愿认捐款额,每月捐收。另一方面是由学校叫猪码收取定额捐款。缅甸的屠宰业,酿酒业等,是政府规定的专营业。由政府设立饷码,规定基本包税额,放给华侨叫码,出最高税额者获得专营业执照。学校叫猪码需出示经营资本额,张成康到仰光大城市,从自己亲戚(其称阿水叔)处借来巨额出示,获取叫码资格,参与叫码获胜。然后将叫得的猪码转给愿经营的华侨。承接经营猪宰业者,要按商定之捐款额承捐学校经费的。华侨团结,礼居镇猪码从此年年由学校叫得,再转华侨经营。                                        

    聘请教师不难,只要到仰光缅华教师联合会处资讯,或由个别知名教师介绍。礼居中华学校聘请的第一位教务主任是杨振辉(2007获知杨振辉是中国远征军人之一),以后是王汉祺 王仁章,王仁章任教最久,为学校教学发展贡献最多。教材是使用新中国出版的课本。

    校名定为礼居中华学校,于1951年5月正式成立。初时只有十几个学生,由于纪律严明、教学认真。为礼居全镇瞩目,原来在缅文学校就读的侨生纷纷转来入学,又有新到入学龄的孩子逐年加入。校舍也随发展的需要而迁至较大间的高姓公司,为木结构两层楼。到1965年被收归国有学生人已达150-200人。礼居中华学校的社会功能

    学校不仅是担负起教授文化知识、中华传统优良品德的教育,学校还逐渐成了全镇华侨活动中心。白天各自忙于做生意,收市饭后,晚上八时左右,好多从业青年、董事会成员都会常来校,看书报、交谈社区见闻、议论国内外时事,教务主任无形中成了义务辅导员。后来学校又筹资组织青年铜乐队、开展篮球、乒乓球和棋类活动,也组织参与当地的独立节运动比赛,校前仰瓦公路边,学生列队欢迎外国贵宾,贵宾访问缅甸期间,经此出游勃固城佛寺,如沿途迎接过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中国访缅足球队等。还带动华侨的福利工作。由此可见,学校不但是华侨子弟的基础教育园地,同时也是当地缅华同侨交流的平台,产生了凝聚华侨华人的社会功能。从此中华学校成为了礼居华侨华人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                

教育硕果累累

    初始的缅甸华文学校大多没设缅文课,在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国务院侨办对华文教育提出了「面向当地」的方针,对华侨提出,在缅甸生存,需好学好缅文,需有落地生根思想认识,要为缅甸发展作贡献。礼居中华学校,是六年制小学不收学费,起初也只有中文全科,即以中文为母语兼授其他各科知识,全科包含有算数、语文、常识、历史、地理、书方、美术、体育、音乐等科目。约四年后依华文教育「面向当地」的教育方针,依落地生根长期生存的生活实际需要,增设英文和缅文科目,增聘英缅文兼课老师。在此毕业或肄业的学生,有的到仰光成功考入南洋中学,如张惠周、高智发、林宝汉、高喜笑、陈锦华、张明(张麟祚)、张新周、张兰周等;有顺利考入华侨中学的如杨秀霞、有的转读缅文中学,如篮盛銮。经升中学毕业后又成功升读仰光大学,如高智发、张麟科、张麟光、张东周、张真周等,也有少数回国顺利升学的如王起琨及其弟妹、黄世全、黄世虎等;也有毕业后协助父母的做生意而后经商有成,如张麟祚、张新周、高喜义、高庆荣……等。为当地社会输送了以识中文为主,兼识缅文和英文的,具有中华传统道德思想,守法守纪的青年,为当地社会发展作出贡贡献。

结语 现当年愿景

    礼居中华学校规模不算大,办学思想朴实、积极上进,教书育人,免费教育,宣传爱国、爱乡、促进地方华缅两族人的友好关系。上述成果实现了以张成康为首,包括高清传、高元办、尤忠杰、陈同成、杨真诚、林宽永、陈清泰、陈新州……等的创校筹委即及后的首届董事会团结办学的愿景。


    1) 本文所引用家族上祖家训,参考<<曲江张氏宗亲会成立六十一周年纪念特刊>>)核实订

    2) 2011年11月21日(该会在仰光市)。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