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华剧坛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林清风 张平)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历史回眸 发布于2019-06-06 13:01:20 共2130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华剧坛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林清风 张平)

一、早期的缅华剧坛

十九世纪初期,仰光已经是一个繁荣的海港城市。当时缅华还没有本地剧团,凡遇上节庆活动,就从外埠聘请戏班来仰光演出,在十七条街上段一个木质建筑为铁市戏院中上演。该铁市戏院系指“梁启裕戏院”,而该戏院焚毁于清光绪年间。戏院被大火烧毁之后,仰光各俱乐部多有邀请粤剧戏班在室内唱戏助兴;同时白塔路地球戏院旧址也有粤剧演出,除春节在街头演出街戏之外,从清同治七年(即1868年)至1921年的五十年间,仰光都有粤剧演出,反映了当时仰光华侨从事商业活动兴旺发达,侨胞安居乐业。

后来在河滨街与二十三条街口转角处建起一座名为燕琼的新戏院,该戏院系“武英戏院”。从此,观众须买票方可进戏院看戏。1921年武英戏院改办学校后,第二年(即1922年)在南勃陶河滨街将一间货仓改建为“南华戏院”(在国泰戏院注①旧址),向新加坡聘粤剧班来演出。往后的七八年间,先后从马来亚聘请许多戏班来仰光演出。1929年南华戏院改建为“中天大剧场”,1938年改称国泰戏院,并开始放映电影,从此粤剧的演出才渐式微。

1923年开始京剧在仰光演出,有玉升平班,后又有霓裳台班,均在画楼宫殿戏院演出。起初是义演,赞助侨校经费,藉以争取观众。侨胞喜庆拜寿或丧事,在百尺路,海滨街,南勃陶露天演出粤剧和京剧,1921年至1926年间,这类街戏演出最多。

据老华侨说,在清同治年间,福建观音亭开光时,聘请戏班来庆祝助兴。观音亭每年节日均有

木偶戏“掌中班”在庙前表演。此时也早已有艺新票房的文艺团体常串演,而艺新票房是聘请外埠戏

班来仰光演出的主要团体。仰光华侨成立的剧社,最早是福建女校的“同学进智社”和附设在缅甸华

侨学生联合会注②的“天演剧社”,以及岱吁的“华侨励志社”注③等新剧社。天演剧社为中华学校

校友会所组成,负责人是陈震环、施更生、陈金崇等。当时演出的剧目主要有《孔雀东南飞》、《望美

人兮》、《倚茵劫》、《打城隍》等。天演剧社在缅华剧坛存在的时间最长,历史最长久,直到1937年

仍有活动。该剧社于1935年1月1日和1937年10月2日先后在柔美里虎注④戏院演出新剧,为中华学校筹募学校经费及筹款赈灾。1938年3月27日,仰光华侨艺新票房亦为筹款赈灾,假柔美里虎戏院演出两晚。1939年3月29日,由仰光巨轮社注⑤为筹募援助华侨妇女识字运动经费和宣传抗战,在柔美里虎戏院演出《夜光杯》等名剧。

二十世纪初期的缅华剧坛

自旅缅华侨创办侨校注⑥以来,即以游艺会及演剧形式筹募学校经费。

辛亥革命前,最早由中华学堂、林振宗中西学校举行运动会;益商学校举行恳亲会,后香港有一“振天声剧团”来仰,在白塔路维多利亚剧院演出。当时各侨校几乎每年都有举行游艺会,内容主要有学生表演的唱游舞蹈、短剧;或幻术、双簧和音乐独奏等节目。

辛亥革命后,首先由中国女子公学筹款演剧、一九一四年仰光美以美会华英学校演出话剧、一九一六年共和学校演出新剧、一九一八年中国女子公学举行游艺会、一九二0年育新学校演剧、一九二四年中华学校开游艺会。

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广州革命失败后广东戏班曾编一出《黄花岗》新剧在海滨街武英戏院演出。同年又有北京韩秉谦游艺团来仰,仰光华侨聘请该团在庆福宫庙前搭棚演出,为革命军筹款。

1922年有民友阁演出粤剧,1925年同乐社演出新剧,系筹饷赞助北伐军,1928年三山会馆醒民剧社演剧筹款,支持济南惨案注⑦反日运动。1926年至1928年间,缅甸华侨青年团注⑧曾经逐年演剧,为筹募义务夜学经费。当时由陈与立编剧,演出过《革命与爱情》、《心肝肉儿》等。1937年抗战爆发后,仰光各社团都演剧筹款救灾注⑨,支援抗战。其中有天演剧社、巨轮社、乐天社、益德社、五三社、妇女救灾会、中国佛学青年会、艺新票房、集美校友会、救亡宣传工作团和救亡歌咏团及各侨校等。在社团中演出成绩较佳,筹募捐款最多的有巨轮社和乐天社。当年巨轮社公演的话剧主要有《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前夜》、《破镜重圆》和《夜光杯》等。

战前缅华剧坛的辉煌

早期的缅华剧坛,主要是依靠聘请外埠戏班来仰光演出。二十世纪初期,旅缅华侨创办学校以后,即以游艺会及演剧的形式筹募经费,由此拉开缅华剧坛百年发展的帷幕。

大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出现由缅甸华侨筹组的剧社,即福建女校的“同学进智社”和附设在缅甸华侨学生联合会的“天演剧社”,以及岱吁的“华侨励志社”等新剧社。从此形成了以各侨校为依托,以新剧社,各侨团为主导的缅华剧坛贯穿了发展的全过程。

侨胞演剧,除了为学校筹募经费,支持华侨妇女识字运动经费之外,还为祖国侨乡的水灾演剧筹款赈灾,同时还为爱国运动服务,如筹饷赞助北伐军,支持济南惨案反日运动,筹款救灾,支持抗战,等等。

以上则是缅华剧坛发展的特点。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事爆发,日军开始进攻缅甸。1942年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同年5月占领全缅甸。1945年5月仰光重见天日,在这三年的沦陷时期,缅华剧坛进入沉寂时期。

战后缅华地方戏剧发展盛况

二战后,由于受移民条例的限制,外地的剧团(当时主要是指马来亚等国家)无法入境,这时侨胞才深感组织本地剧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开始纷纷组织剧团,排练剧目演出,才有后来的缅华春节文娱广场注⑩的地方剧场中,有粤剧、汉剧、京剧和闽南剧的演出,给那一代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1945年10月1日,缅华文化界爱好研究话剧的青年发起组织了仰光华侨青年话剧社,推选出林葆华、李哲仁为正副社长,王科祥、李燕生为导演,并于1945年11月12日,首次公演话剧《胜利之夜》,拉开了战后缅华剧坛发展的帷幕。

从战后的1945年至1966年的二十年间,先后出现的文艺团体有:粤剧有艺声、高声、高坠等剧团;闽剧有天华、群友、榕声剧团。后来又有粤剧团、古城青年团粤剧组、京剧研究社、汉剧团注⑾、兰馨闽剧团及闽南歌剧社等。另有业余剧社、缅华剧艺社、华侨艺新票房,等等。此外,还有音乐团体、文化教育团体,以及南洋中学、华侨中学、崇德学校、中华学校、华夏中学等侨校,他们为缅华戏剧的发展不懈的努力,作出积极贡献。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缅华汉剧团,在其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前二十年,更确切的说是第一个十年,为缅华社会共排演了三十几台好剧,如十五贯、秦香莲、拾玉镯等,近百场的精彩演出,为侨胞提供了健康的文娱生活,让侨胞饱享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深受广大侨胞的赞赏。

缅华剧坛的发展前景

由于上述这些文艺团体,是以学校为依托。然而,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侨校被收归国有而停办,侨报也因被吊销营业执照而停刊,这是从根本上摧毁和破坏了缅华剧坛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再加上政局突变,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中,有的移居他乡,有的欣返自然,有的则进入暮年,心有余而力不足;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认识不深,忙于自己的事业或职业,加上缺乏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文艺人才队伍尚未形成,使文坛、歌坛、剧坛等文化艺术领域出现后继无人的严重局面,前景令人忧虑!

参考数据:

黄绰卿着《战前的粤剧演出》,原载新仰光报文艺副刊『伊江潮』“大光城夜话之八”。

黄绰卿着《战前的粤剧及其他》,原载新仰光报文艺副刊『伊江潮』“大光城夜话之九”。

黄绰卿着《戏剧为救亡服务》,原载新仰光报文艺副刊『伊江潮』“大光城夜话之八十七”。

郑祥鹏编《黄绰卿诗文选》之《缅华大事记》,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年12月。

冯励冬着《缅华百年史话》,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3月。

黄耀廷着《缅华汉剧团五十年沧桑岁月》,原载林清风、张平编着《缅华社会研究》(第四辑)。澳门缅华互助会出版,2007年。

陈孝奇编撰《缅华四十年大事记》(1911/1950)、缅华《大事记》续编(1951/1959)。

冯励冬着《缅华百年史话》附录三、四。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3月。

叶国治着《仰光良友妇女会与“日出”》,原载林清风、张平编着《缅华社会研究》(第四辑),澳门缅华互助会出版,2007年12月。

注释:

国泰戏院,1939年菲律宾华侨王雨亭来缅,他组织新华影业公司,配办进步的影片在中天剧场放映,后来他把这家戏院改名为国泰戏院。

缅甸华侨学生联合会,于1945年由中华学校校友发起组织成立的,于1917年由学联的陈震寰、陈金崇、陈伯诚等人筹谋创办一所『中国女子公学』。

华侨励志社,是岱吁华侨组织的新剧社,当时仍属国民党的外围组织。1922年12月16日,在仰光演出话剧筹款,分助国民党和中华工党的经费。

柔美里虎戏院,位于大金塔路,称银禧大厦(JUBILEE HALL ),华侨译音叫做柔美里虎。当时各社团的演剧地点主要在仰光市民公众集合的银禧大厦。

巨轮社,于1935年4月7日成立。该社成立初期,开展篮球、乒乓球及足球等体育运动,取得巨大成就,1951组织铜乐队。

旅缅华侨创办侨校。据查,1903年创办中华义学,1904年春三月开课,后改为中华学校。

济南惨案,于1928年5月3日发生的。

缅甸华侨青年团。该青年团于1923年10月27日成立,发起人为三家报馆的编辑和学校教师。团员亦以青年职工居多。

⑨救灾,即指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国采取不偏不倚的骑墙态度,不允许在它的殖民地出现刺激日本人的字眼。因此,1937年抗战爆发后成立起来支持抗战的社团,称“救灾”而不打出“支援祖国抗战”的旗号。缅甸华侨救灾总会成立于1937年8月5日,当时全缅有8个分会和194个分理处。这是抗日救亡的爱国团体。

⑩春节文娱广场,自1952年起逐年举办一次。首届和第二届在柔美里虎戏院举行,其余各届在九文台华侨中学校园内举行。

⑾缅华汉剧团,由缅甸华侨永靖华侨互助会(即福建省永定,南靖二县)歌咏队和缅甸仰光客属应和会馆(即广东省梅县)民乐组,于1956年5月10日联合组成的。1961年5月10日正式易名为“缅甸华侨汉剧团”,简称“缅华汉剧团”。

资料:一

战后缅华地方戏剧发展盛况(1945/1966)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我们整理和编制了以下表格,仅供参考。

序号      演出单位    剧目       日期      地点       备注

1 华侨青年话剧社 胜利之夜 1945年11月12日  国泰戏院 战后首演话剧,筹募布景、道具基金

2 仰光崇德学校 野玫瑰 1948年12月22日  素戏院 庆祝创校十七周年,筹募经费

3 侨声歌剧团 雷雨 1948年12月16日  国泰戏院 筹募基金

4 中华学校 赤叶河 1952年10月11日  华中大礼堂 庆祝创校五十周年

5 仰光华夏中学 小二黑结婚 1953年2月20日  华夏中学大礼堂 募捐基金

6 缅中友好协会 新时代剧团 1953年2月23日   周年庆祝会

7 伊江合唱团 小女婿 1953年10月10日  华中大礼堂 闽南歌剧,反映新旧婚姻制度的斗争

8 海波合唱团 血泪仇 1954年1月3日  华中大礼堂 歌剧

9 教联、文协、业余剧社 家 1954年9月15日  国泰戏院 三团体联合排演三晚获得好评

10 华侨中学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4年12月4日  华中大礼堂 京剧,庆祝增建校舍落成

11 南洋中学 屈原 1956年4月5日  高中部篮球场 应届毕业班同学公演一连五晚

12 业余剧社 日出 1958年12月1日

13 永靖,应和汉剧小组 拜月记 1958年12月12日 汉剧团前身

14 良友妇女会 日出 1959年1月18日 仰光市政厅大礼堂 义演、款项捐赠老人院及盲哑学校

15 业余剧社 北京人 1959年9月18日

16 缅华粤剧团 红楼二尤 1959年9月24日

17 闽南歌剧社 《过小年》、《三家福》 1959年9月

18 华侨中学 红霞 1961年10月1日 华中大礼堂 庆祝国庆节公演大型歌剧

19 缅华文化协会 孟尝君 1962年9月20日 古装话剧

20 南洋中学 刘三姐 1962年9月29日 高中篮球场 歌剧。应届毕业班公演

21 业余剧社 粱上君子 1963年1月1日 话剧。

22 古城青年团 王宝剑 1963年5月19日

23 缅华粤剧团  西施 1963年7月18日 粤剧,庆祝成立四周年

24 南洋中学 望夫云 1964年10月1日 高中部篮球场 庆祝十五周年国庆,古装歌剧

25 缅华粤剧团 牡丹亭 1966年1月7日

26 缅华粤剧团 牡丹亭 1966年1月21日 武帝庙,广东公司 1966年1月21日春节文娱活动分散

27 闽剧团 卧薪尝胆 1966年1月22日 在各社团举行

资料二:

缅华汉剧团简介

缅华汉剧团是由缅甸仰光永靖华侨互助会(即福建永定、南靖二县)歌咏队和缅甸仰光客属应和会馆(即广东梅县)民乐组于1956年5月10日联合组成,并于1961年5月10日正式易名为缅甸华侨汉剧团,简称缅华汉剧团。

从1956年至2006年的五十年里,前二十年(更确切的说是第一个十年)是汉剧团迅速发展并造就了辉煌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共排演三十几台好戏,为广大侨胞提供了健康的文娱生活。

五十年代后期演出的剧目有刘海砍樵、花子进城、打渔杀家、百里奚认妻等。六十年代公演了十五贯、三娘教子、望江亭、拾玉镯、楼台会、十八相送、拜月记、三元争婚、借亲配、卖水记、秦香莲、白蛇传等剧目。此外,还曾派出六十多个人的庞大代表团到曼德勒演出“秦香莲”、“白蛇传”及“拾玉镯”等剧目,一连三晚,深受侨胞和缅甸友人的赞赏。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