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这个群体,将决定中美关系未来走向?

编辑:底线思维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23-04-22 12:56:22 共2886人阅读
文章导读 4月21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在上海世界会客厅举行。本文为美国布鲁斯金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在《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全球治理》……

来源:底线思维

4月21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在上海世界会客厅举行。

本文为美国布鲁斯金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在《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全球治理》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文章根据速记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定。

李成:

大家下午好,谢谢傅莹大使的主持,谢谢各位分享的真知灼见。我是在上海出生长大的,所以很高兴又回到自己的故乡。

这是我在新冠防控政策放开后第三次回到中国,主要去了三个地方,一个是京津冀,第二个是广东还有香港、澳门,第三个是上海和江浙一代。所见所闻确实让我感触非常深,就像今天秦刚部长所说的那样,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会对世界经济带来巨大贡献:在北京,我看到上午6点半不到就已经堵车了。前两天在广州,夜市12点钟开始到3点钟才关。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报道叫《淄博“烧烤专列”》,现在淄博以烧烤闻名,去淄博的火车票都很难买到。

我想这种情况只有在中国发生,今天我就从中等收入群体这样一个切入点,来探讨我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尤其是对共建共享共治的认识。

1993-1995年,我有幸在复旦大学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担任教授和访问学者,当时中国的中产阶级在上海才刚刚起步,我完成了两年的田野研究,写了一本书叫《上海:正在崛起中的中产阶级》,但是稿子被七八所出版社否决了,原因是他们认为中国不存在中产阶级,而且中产阶级和西方的公民社会、民主制度这些概念有关。后来我把中产阶级这个词去掉,写了一本书叫《重新认知中国:改革的动力与困境》,成了一本畅销书。当时这让我的感受很深,中国中产收入群体获益于全球化,获益于与西方的交流,不管是经贸还是其他方面。但在中国,中产阶级这个概念并不为人所接受。

然而发展到现在,中国已经面临着可能的“中等收入陷阱”,但是我们把精准扶贫作为重心,从中国梦到共同富裕,都是非常好的概念。然而很遗憾,在西方有些人当中,包括在有些中国学者当中,这些很好的概念被误读了,他们认为共同富裕是反市场、反增长、反全球化的。实际上我认为恰好相反,如果中国的中产阶级进一步扩大,将会更多的推动中国市场改革,推动中国的消费,推动中国的外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驾马车”,我觉得它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我国中产阶级人口增速可观

我国中产阶级消费增速可观

现在中国的中产阶级人口是4亿,而美国总人口才3亿多,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中产阶级或者中等收入群体的国家。未来几年,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还将从现在的4亿扩大到5亿。到2035年,中国的中产阶层将会扩大到8亿,中国的政策也反映了这种趋势。

中国中产阶级的这个发展趋势,会不会对“一带一路”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为中国经济的起步跟基础设施发展有关系,“一带一路”已经给很多沿线国家带来了一些福利和富裕,这是很清楚的。

但是还有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个是在南方国家,中国是不是能够同样帮助他们脱贫,帮助他们更多的民众加入中等收入群体?第二,当中国的中产阶级达到8亿时,美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将会是什么样的状况?

我们之所以要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中国中产阶级上升的时候获益于美国的中产阶级,他们是市场,他们是购买者。但现在美国的中产阶级并不是这么看待中国中产阶级的,虽然他们也不像美国政客说的那样,认为是中国的中产阶级抢了他们的饭碗,但他们至少没有觉得自己从中获得了更大的利益,他们认为是华尔街而不是民众获利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拜登削减关税的政策始终没有推广出去,因为美国的中产阶级觉得这对他们不利。

中国的中产阶级在上升时,美国的中产阶级在萎缩,从70年代的70%下降到现在的50%甚至不到。我的同事发表了一个研究报告,他发现美国男性工人的收入不如70年代,这是一个很震撼的数据。对美国来说,只有最高的20%的收入人口获利于全球化,80%的人口收入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增长,不像中国是所有的收入群体都获利了。

所以对中国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前中美矛盾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两国中产阶级的比较,两国都把中产阶级作为战略性发展,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就是减中产阶级的税,拜登也提出了“为中产阶级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能把蛋糕做大?中国政府和中国的决策者都看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非常好的概念——共建共享共治,不仅让“一带一路”国家同时也让西方国家看到希望,看到增长的余地。

这就是我要讲的,再次感谢中国在过去几年对全球中产和全球经济的贡献。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