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民族”和“认同”(了因)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3-10-11 19:21:41 共1720人阅读
文章导读 也谈“民族”和“认同”(了因)

 

也谈“民族”和“认同”

了因

    了因沒事晃荡于广东大街,河滨街,发现兩条大街人行道边,增多了好多“麻辣鱼” ,掸族面食排挡,热闹非凡,除了小吃还可小酌,正合了因之意,选一间稍清静小摊,点一道“麻辣白菜”,来一瓶啤酒,逍遥半个夜晚,可惜阴云佈空,少了个皎洁明月。

    店主夫妻妇说云南话,了因搭话问:「兩位家乡那儿?」男店东回答:「缅北。」又问:「云南同乡?」稍停回说:「汉摆夷。」至此了因不想再问了,因为问题己到了个人隐私底线。看外形不i像掸族,这么回答自有他的苦衷。移民他乡先租间房子立稳脚根,摆个食摊解决温饱,再图发展,这完全是了因们老祖宗的法宝。

    了因听说过一个故事,在軍政府统时期,有一位将军名叫“陳友才”,用缅语发音「旦友赛」,军统中期据说要委以重任,条件是要他把名字前的“陳”就是那个“旦”字去掉,将军的回答很干脆:「那,我要申请退休。」后来故事怎样发展,了因之辈当然不得而知。如果说这位将军,很有民族气节,也许太过,说他有骨气倒也合适。

    再说一个传说;了因们的祖先趁舫船移民南洋,需数月之久,途中闲话,问对方何姓?答曰上岸再说。当时,移居海外的华侨在各口岸,会有一,兩族经商发達而成大族者。同宗,同乡,互相照顾,提携优先,“上岸再说”,只是为了求生方便,寻求立足。

    缅甸軍统时期,政府高层,公务使吏,大都不愿承认自己有外族血统,这是非常时期的无奈。生活环境的逼迫,时势的不饒人,人们追求生存的本能反应,蝼蚁小民和強势族群的应对有所差异,现实比人強,了因们能说是“民族认同感”的錯乱吗?提倡”面向当地“后,华侨竞相争取入籍,是否也是一种“民族认同感”的错乱?

    其实,“民族”是以相同或相近的血统组合的群体,不有“认同”的问题,只有“不认同”的问题,“汉族”走遍天涯海角是汉族,因为你体內流的是汉民族的血,由不得你不认同。非常时期的举措,只是无奈之举,权宜之举。应该受到宽恕。

    如果“認同”  可作“选择” 的解释,那么缅甸华人后裔,中缅混血兒,缅中混血兒,俗称“巴巴”者,一生有一次选边的机会;婴儿出生时母是缅族,就把婴儿歸于母亲名下,依我国移民条例,该婴十二岁可领缅童身份证,十八岁登报声明歸化,公证申请,就可以得到国民证,不须拿入籍证冊,如婴儿出生就歸外侨父或母名下,十二岁要持侨童登记,十八岁依法申请入籍,要不就持外侨登记。这是唯一的机会。

    因学识浅簿,想不通“民族认同感”作何解释,“民族”可以隨意“认同”改变吗?嗚呼!还请智者指点!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2 条评论

缅华网网友 10年前 回复TA

“陳友才”,用缅语发音「旦友赛」,其实不是缅语发音而是福建话(闽南话)的读音!作者可能不是福建人就没有弄明白。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