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着党的事业——纪念战工队创建人之一张培道同志(陈东明)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人物 发布于2018-06-22 08:26:36 共2490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一心为着党的事业——纪念战工队创建人之一张培道同志(陈东明)

张培道先生遗照

陈东明

    在纪念“缅甸华侨战时工作队”(以下简称战工队)成立四十五周年的时候,我们自然地会想到张培道同志,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来怀念他,是因为他是战工队的创建人之一,在对外活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因为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张培道同志是缅甸华侨战时服务团的秘书,在战工队主要负责对外联络工作,我们对他是比较熟悉的。他工作热情、待人诚恳、办事公道、能团结各方面的人一道工作的优良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战工队存在的时间不长,加以时间的流逝,关于他的事迹,有些同志印象可能不那么深了。现在,将他长期为革命工作的精神和他在战工队中的革命活动约略写出来,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大家对这位革命先辈的回忆,一方面也是对这位已经故去的战友最好的怀念。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张培道同志是曼德勒广育学校的校长。他和一些进步朋友开设开南国货公司和开明印刷公司,他与华侨上层人物有交往。我们知道,战工队的主要领导成员,是从仰光撤退到曼德勒的,他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因此,有许多工作要得到张培道同志的协助,并由他出面去解决。记得战工队初到曼德勒的时候,队部先设在福建会馆,这里环境优美,有一个比较大的庭院,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美中不足的是房舍比较少,随着队员的不断增加,宿舍显得不够用了。后来队部能够迁移到巍峨壮观、地方宽敞、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的云南会馆,就是张培道同志出面同滇籍侨领商量的结果。

    当时,战工队的队员虽然不拿工资,但对于毫无经济收入的战工队来说,吃饭问题不能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七、八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摆在领导的面前,等着去解决。这个重担最后也落在张培道同志身上,由他推动一些支持战工队工作的开明侨领出面,向华侨募捐解决的。随着日军的长驱直入和英军的节节败退,当时华侨已人心惶惶,纷纷结束营业,收拾家当准备逃难。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向华侨募捐是很不容易的。但在张培道同志的努力下,问题还是顺利解决了。回想我们当时吃的虽然是粗茶淡饭,但的确来之不易,也不能忘记张培道同志的苦心和功劳。

    张培道同志除了利用其社会关系,解决队里一些具体困难以外,还负责对外联络工作。长期以来,缅甸华侨没有身份证,战争爆发以后,不少下缅甸的华侨像潮水般涌向上缅甸,准备从滇缅公路逃难回国,其中不少人滞留在曼德勒,等待领取华侨身份证。本来,这是国民党政府驻缅甸总领事馆的工作,战工队是可以不用管的,但队部考虑到,这是一个时间紧迫、工作量很大、而且关系到广大华侨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华侨回国后,将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很多困难。所以在宣传工作十分繁忙、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派出工作组协助总领事馆办理华侨登记和发放身份证的工作。由于队里派出的工作人员工作认真负责,态度热情和蔼,得到广大华侨的好评。当时负责同总领事馆联系和借用广育学校为办公地点的就是张培道同志。

    张培道同志长期在缅北工作,和这个地区的华侨有较多的交往和联系,所以给战工队的工作带来许多方便。1942年3月,战工队到腊戍、西保、皎脉和眉苗作巡回宣传演出,得到当地华侨的支持,协助解决食宿和演出场地,这一切和张培道同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张培道同志的可贵之处,除了积极热情参与队部的领导工作之外,还坚决贯彻党对国民党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和在斗争中留有余地的策略。战工队在曼德勒成立之后,在仰光的国民党势力也接踵而来。矛盾是尖锐的,斗争也无法回避。为了顶住反动派的威胁,队部派张培道同志去找国民党的特务头子交涉,要他们停止对战工队的威胁和破坏。在对方嚣张的气焰面前,张培道同志没有退让,而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严肃地阐明我党的团结抗日的政策,对反动派的威胁给与有力的回击。

    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来的是张培道同志一心为公的精神。他为了做好战工队的对外联络工作,减少家庭对他的拖累,毅然将妻子儿女送到摩谷。这时他的子女尚未成年,最小的才几个月,而他的妻子又是家庭妇女,在当时战局危急的情况下,要让她去承担这样的重任,是需要坚强的决心和勇气的。不久缅甸战局急转直下,张培道同志服从侨党的决定,跟随党组织一起从八莫步行撤退回云南,他已来不及回摩谷接家人随同他一起撤退回国了。一直有三年多时间他无法和家人取得联系,彼此忍受着生死不明、两地牵挂的痛苦。然而,即使他在国内孤身一人,生活十分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因此而感到遗憾或后悔。

张培道1942年在曼德勒的全家照

    仅仅以上这些事例,就可以看出张培道同志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高度的责任感。而这一切并不是偶然的,是他长期自觉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对党的事业有坚强信心的表现。早在1926年他就在家乡江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叶季壮同志曾经是他的领导人。他的弟弟在二十年代因为参加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底下,他转移到香港,继续在那里坚持斗争。但当时的香港,不仅政治情况复杂,而且也不容易找工作,他的全家生活陷入困难的境地。在没有办法的当中,得到老战友的资助,经党的香港市委书记邓发同志批准,他在1929年只身到了缅甸,因而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在人地生疏的缅甸,他在摩谷住了下来,而且一住就十几年。在这里,靠几个老战友的帮忙,他办起一间华侨学校,按照他的人生观,在这里默默耕耘,埋头工作,以进步思想教育华侨的后代,经他教育而走上进步道路的青年学生为数不少。抗战爆发后,他又团结摩谷周围的群众,带领当地华侨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抗日救国活动。此外,他还秘密在进步华侨中为八路军和陕北公学募捐经费。然而,他的这一切行动,只是以一个曾经是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开展工作的,可贵在自觉。

    1940年初,也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他重新入党。为了更好地开展缅华进步事业,他从摩谷转到曼德勒。在那里,他很快地团结了一批进步朋友,并以华侨学校校长的身份在华侨上层人物中开展工作,取得了信任。因此,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很快就在这个基础上组织了“华侨战时服务团”,并被推选为该团的秘书。

    张培道同志于1952年从缅甸回国,1978年在广州逝世,享年78岁。这位早期参加中国革命的先辈,开拓缅甸华侨进步事业的一名园丁,就这样默默地走了。在纪念战工队成立四十五周年的时候 ,我们更加怀这位革命老前辈。

1987年7月20日完稿

    作者简介:陈东明 (1926—2016),广东台山人。广东省缅甸归侨联谊会第一届会长。1942年参加缅甸华侨战时工作队,1946年起先后在仰光崇德中学、皎脉中山学校、勃生华侨中学教书。喜爱音乐,曾任仰光“伊江合唱团” 副团长。1953年回国,先后在北京中央侨委、中国驻古巴大使馆、广州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工作,1986年离休。

 

 
0
0

Comment list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