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观察]朱翠萍:中缅民间关系为何日渐疏远?

编辑:东南亚问题研究 文章类型:缅甸新闻 发布于2015-07-20 13:29:18 共1279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东南亚观察]朱翠萍:中缅民间关系为何日渐疏远?

 

[东南亚观察]朱翠萍:中缅民间关系为何日渐疏远?

2015-07-16 朱翠萍 东南亚问题研究

    中缅民间关系为何日渐疏远?

    文/朱翠萍

    2015年缅甸大选终于进入倒计时。各路媒体纷纷聚焦分析,各路力量踊跃登台竞逐。美国也采取多种措施施加影响,内部与外部博弈此起彼伏。备受瞩目的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将参加大选,昂山素季本人也将竞选议员。果敢同盟军宣布停火,以期为11月8日举行的大选创造和平环境。想预测大选结果,只能是雾里探花。无论大选结果如何,中缅关系的复杂性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缅甸政治力量的多元性、民主化进程的复杂性以及民族矛盾的尖锐性共同决定了民意对缅甸政策的影响将会持续存在,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智库和民间团体的联动作用促进“民心相通”,避免对华负面态度和民间反华情绪的滋长和固化。

    缅甸开启民主化改革以来,伴随西方国家频频投来“橄榄枝”,缅甸开始与主要大国保持“等距离”,“灵活而务实”地处理与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虽然目前从政府层面来看,中缅关系的波动不大,但实际上缅甸对中国的态度已经今非昔比,中缅伙伴关系变得复杂起来,面临多种潜在的风险。

    缅甸民间反华情绪滋长

    在缅甸的政治精英和学者眼中,中国作为缅甸的重要领邦,对缅甸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无可替代。而缅甸在中国周边外交与地缘政治中的作用同样“独一无二”。由此,中缅双方具有加强合作的相互需求。目前,缅甸政府和学者对经营中缅关系相对积极,而民间情绪相对消极。缅甸民间反华情绪日益滋长,致使外媒不断宣传中缅关系出现“阴晴互现”、中缅之间“日渐疏远”、中缅关系“不断恶化”、“中缅关系降温”、“中缅关系备受考验”、中缅未来“何去何从”,使得中缅关系的复杂性超过预期。从2011年9月中电投在缅投资的密松水电站项目全面停工,到2014年12月缅甸中资铜矿爆发冲突,反华情绪日渐上升。2012年起,缅甸多个地方出现大规模的反华游行,甚至出现了很多非政府组织、私营媒体和极端人士的广为宣传和大肆渲染,严重影响了缅甸民众的对华认知,缅甸国内反华情绪不断升温。

    缅甸民间反华情绪的滋长即现实又残酷,需要我们客观、冷静地审视和“对症下药”,解决这一“疑难杂症”,不要在逃避难题和掩盖矛盾中错失扭转中国在缅负面形象的时机。

    缅甸民间反华情绪滋长的主要原因

    缅甸民间反华情绪滋长,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来自缅甸方面的因素。第一,缅甸内部积聚的民族矛盾。缅甸中央、地方和民族之间的矛盾突出,特别是“民地武”问题对中缅关系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第二,非政府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缅政府间的合作较好,但是民众对中国的态度比较负面,民间存在反华情绪。缅甸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其中有不少是反政府和反华组织,这些非政府组织对反华情绪的滋生和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缅甸私立媒体发展迅速,很多不仅反华而且反政府言论也不断上升,影响中缅关系。

    其次,来自中国方面的因素。第一,中国投资缅甸的少数企业存在追求短期利益,忽视当地人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二,中方宣传力度不够引发的问题。比如密松水电站,民间认为这个项目是中国为其自身谋福利,激起反华情绪。第三,中缅边境上的非经济活动包括走私、贩毒、非法伐木等被认为对缅甸造成了威胁,引发了媒体特别是私人媒体的大肆报道,助涨反华情绪。第四,中国也有很多方面不了解缅甸,也存在媒体的误解和不实报道现象。

    再次,来自美国方面的因素。自吴登盛政府2011年3月执政以来,美缅关系迅速升温。美国采取各种方式“支持”缅甸的民主化改革,包括根据缅甸改革进展张弛有度地“收”“放”对缅甸的制裁、公开支持昂山素季参选总统、通过非政府组织(NGO)对缅甸施加影响等。美国总统奥巴马分别在2012年、2014年两次访问缅甸,是历届美国总统前所未有。伴随着美日印频频伸出“橄榄枝”,三国企业抢占缅甸市场热情高涨的情况下,中国在缅甸的投资空间受到挤压。为了争取解除西方制裁,缅甸的外交策略即便不会因为近邻和中缅“胞波”之情而全面倒向西方,至少也会由于利益关系而实施“平衡外交”策略。

    如何防止中国在缅负面形象被固化

    尽管中国在缅甸投资多年,包括基础设施、石油管道和油轮码头等,近水楼台的优势有利于经营中缅关系。缅甸地缘政治的重要性、西方解禁并有意拉拢以及缅甸之于中国战略的重要性,使得缅甸政府和政治精英只在政府和外交层面注重“胞波”情谊,在战略经济合作与具体问题解决上明显朝向“任性”甚至“强势”方向发展。原因在于缅方认为,相比缅甸对中国的需求,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更加“迫切地需要缅甸”。由此,除了“无力”干预私人媒体,对于缅甸官方媒体的负面报道和宣传,缅政府一方面是“力不存心”,另一方面对民间反华情绪也有意“听之任之”,没有阻止缅甸民间反华情绪的积聚和蔓延。

    事实上,不仅中缅政府间关系在悄然发生变化,中缅民间多年来积淀的“胞波”友好传统和历史遗产正在被逐渐“侵蚀”。毋庸置疑,缅甸对中国投资具有长期需求,也深知中国对缅甸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不能解决缅甸的“民心”问题,中国方面目前对缅甸提供的帮助诸如援助、救助、捐赠等助人行为都会被视为是“猫哭耗子假慈悲”的行为,反而是出力不讨好。误解和相互猜疑难以排除,反华情绪亦难以有效弱化。如何防止缅甸民间对华负面情绪被固化,从而逐渐恢复中缅“胞波”关系的民心基础?

    第一,开展有计划性和持续性的民间外交促进民心相通。发展两国关系应该首先集中于加强两国民间的信任。信任很重要,除了学者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应该加大民间的交流以促进互信。发挥政治精英、学者、民间团体的协同作用,开展有计划性和持续性的公共外交和民间交流活动,而不是出现问题才“一窝蜂”地开展密集活动,只能是事倍功半。

    第二,发挥智库作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支撑。充分发挥智库的力量,更多了解缅甸的政情、舆情和民情,增加“小而实”项目,分散企业投资中的风险。要加强基于中缅双方优势的合作研究,包括投资方向、市场需求、投资风险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中国要帮助缅甸做好配套宣传,实现经济合作项目与对当地民众宣传的对接。

    第三,建立政府和民间私营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关系。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有利于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缅甸大部分人生活在乡村,主要靠农业为生。可以帮助建立农业加工园区,这比建工业园区时效快。中国能够在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帮助缅甸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缅甸面向中国以及世界的出口额,增加民众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

第四,合作解决中缅边境中的非法经济活动和安全问题。中缅边境存在非法贸易、走私、人口贩卖等现象,在边境地区制造了很多麻烦。虽然很多是缅甸的问题,但是没有中国的帮助,这些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缅甸将于今年11月8日举行全国大选。无论大选结果如何,中缅关系的复杂性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政界精英到学者,可以感觉到缅甸地缘政治地位的重要性无形之中已经成为缅甸各界“骄傲的资本”,成为缅甸与各方特别是与中国合作中“讨价还价”的筹码。同时,缅甸政治力量的多元性、民主化进程的复杂性以及民族矛盾的尖锐性共同决定了民意对缅甸政策的影响将会持续存在,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智库和民间团体的联动作用促进“民心相通”,避免对华负面态度和民间反华情绪的滋长和固化。

    作者简介: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来源: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网页。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