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文名称之演变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历史回眸 发布于2020-06-03 22:55:50 共2013人阅读
文章导读 “印度”中文名称之演变

李楠

印度,是缅甸的北方邻国,但是“印度”概念最早并非是一主权国家,而是指一个地理和历史概念,其中文名称在历史上经历过多种变化,本文将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概况。

对于印度的记载,最早的中国史料是《史记》。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今天阿富汗境内的一个国家,当时称作“大夏”,张骞在那里听说,在大夏的东南,还有一个国家,称作“身毒”,这个国家,离中国的西南边境还不远。历史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记载在司马迁《史记》的《大宛列传》以及《西南夷列传》中。因为这个原因,当年的汉武帝,还一度试图通过从西南方向打通到印度的通道。“身毒”因此成为中国人最早称呼印度的名称。

不过,“身毒”一名,仅仅是中国人知道印度的开始。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到中国,从西域包括印度来到中国的人——其中主要是僧人——多了起来,中国方面知道印度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多。对于印度,除了“身毒”,又出现另外的一些称呼。玄奘在这里提到了“天竺”,又提到“贤豆”。其中“天竺”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的《西域传》,在唐代以前使用得最多,直到今天,也还偶尔使用。相似于“天竺”和“贤豆”,而玄奘没有提到的还有一些,例如“天笃”“天督”以及“呬度”。

但是当大唐高僧玄奘从印度回来,有新的看法。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在玄奘看来,过去的这些名字,用来称呼印度,都不合适,因为他们不是“正音”,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印度”。对于“印度”一名,玄奘还有解释:“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

玄奘指出,“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意思是对于印度人而言,不称印度为印度。古代的印度,由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组成,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名字,印度人在什么地方,更多的只是称呼自己所在的国家的名字。只有印度以外的人,往往把印度看做是一个整体,才把印度称为印度。玄奘说的“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即为此意。

南亚次大陆上的这么大的一个地区,印度人自己称作什么呢?最早的时候,印度人,例如在古代阿育王的石刻铭文中,曾经用“赡部洲”一名来指印度。但“赡部洲”的意思,或者代表了整个世界,或者作为“四大部洲”之一,至少代表了世界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只是那时的印度人似乎也认为,印度的土地也基本上就代表了普天之下的土地。稍晚一些时候,印度人对印度的范围有了更准确的了解,有了一个新的名称,称印度为“婆罗多国”,梵文的原文是Bharatavarsa。“婆罗多”是印度古老传说中的一位国王的名字,“婆罗多国”意思就是这位“婆罗多王”统治的国家。到了今天,在印度的语言里,印度人提到印度,仍然是用这个名称。

印度在中国的西边,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信仰佛教的中国人,印度也可以称作“西方”或者“西天”。“西方”或者“西天”这两个名字,由于佛教信仰的渲染和《西游记》一类的故事的流传,也成为中国人熟知的印度的代名词。但不管是旧的译名,还是常用的代名词,一个事实是,从玄奘开始,中国人就称印度为“印度”,这个称呼一直使用到今天。

对于玄奘的说法,就是在唐代,也不是没有不同的意见。在玄奘赴印求法四十年之后,唐高宗时代的义净法师也到了印度。义净也写过一部很有名的书,书名是《南海寄归内法传》。义净在书中讲:“或有传云,印度译之为月。虽有斯理,未是通称。且如西国名大周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支那”就是中国。这里的“大周”,就是“大唐”,因为义净写书的时候,是武则天做皇帝。义净也在印度学习和生活了多年,他的说法,显然是正确的。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