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南来的文化人对缅华社会的影响(林清风 张平)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历史回眸 发布于2019-11-13 15:13:28 共2143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一批南来的文化人对缅华社会的影响(林清风 张平)

林清风 张平

1939年冬和1945年春,蒋介石在抗战期间发动了第一、二次“反共高潮”,昆明的进步文化人在白色恐怖下沿着滇缅公路逃亡到缅甸来。

这批文化人中,有著名的作曲家张光年(光未然)、画家小魏、国新社特派员刘惠之,以及徐迈进、黄雨秋、赵沨、李凌、毕朔望、任以沛、魏磊等。

南来的这批文化人,除了教书,写作,就是办报,开书店,他们在华侨中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这时也出现了《新知周刋》、《侨商报》、《新音乐》等几个崭新的文化阵地。

1942年初,日寇南进,仰光失守前夕,这批文化人带领许多爱国青年侨胞集中到曼德勒(华侨称“瓦城”)组建一支缅甸华侨战时工作队(简称“战工队”),联络缅甸爱国僧侣、青年,每日进行街头公演《黄河大合唱》(这是“黄河大合唱”在国外演出的第一站)。曼德勒遭到第二次空袭,在十分危急的情势下,战工队队员们由密支那撤退回国。

缅甸华侨战工队是以一批缅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骨干和积极分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正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所以战工队成立刚一个月,就能够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开展了颇有声势的抗日文艺宣传活动,演出了《黄河大合唱》这样气势磅薄、震撼人心的大型音乐作品。而战工队的成立,又为缅甸华侨民主进步的爱国歌咏运动推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附注:引自吴章彬着《战工队与缅甸华侨爱国歌咏运动》。原载林清风 张平主编《缅华社会研究》(第五辑)2012-12月。p124

这批逃亡的文化人,对缅华社会的文化教育,以及促进缅甸华文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必将载入缅甸华侨史册。

《椰风》的成立推动缅华文艺运动蓬勃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缅华文艺运动已经展开,这些文艺工作者和他们的作品,给当时的青年很大的激励。1933年由当时的左派人士及马共地下党十来个为基本队伍,由黄绰卿为总负责成立文艺团体”椰风社“,由貌盛(孟醒)出面向仰光日报接洽商借一个副刋版位出版《椰风》周刋,造成各方面爱好文艺青年可以在报上发表文章,从而推动缅华文艺运动蓬勃发展。

1934年《椰风社》的阵容扩大了,增加了王琴鹤、段丛桂、陈月容、黄秀銮、庄慧娥等亦加入椰风社,社员迅速增加到十几人。

由于受到《椰风》的影响,许多爱好文艺的青年纷纷办起了刋物,如《野草》、《芭雨》、《十日谈》、《黎明》、《半月刋》等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直到抗战前夕的1941年8月,还出现了许多刋物。

《椰风》成立后发展迅速,当时的成员中有亚虚、怀平、子予、名名、亚莹、孟醒、柯子、鼓浪、珠园、静亮、褰裳、澎沱、迭夫等十余位社员,他们之中有三位通晓缅文,他们是静亮、亚虚、柯子等。

(1)静亮,他开始介绍缅甸的节日风俗和缅甸戏剧。1930年缅甸文学运动的《时代尝试集》全部译豋了。

(2)亚虚,他写过许多缅甸人民宗教生活的素材,也译过一些缅甸民间故事。

(3)柯子,他也译过缅甸文学作品,但他写的诗歌较多,充满地方色彩。

他们都是很早就致力于缅甸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对促进中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努力。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即1952年9月,黄绰卿和曾伍光合译的《中国,我们的芳邻》汉译本出版。10月,黄绰卿的《跨过去旧时代的新中国》汉译本在《新仰光报》连载,11月又出版《缅甸地名》一书(缅、汉、英三种文字对照)。1956年陈碧霞(丝丝)在《新仰光报》副刋上发表多篇译着。

陈孺性,他精通华、缅文,从事译述工作数十年,专心于辞书的研究,并于1962年编纂出版《模范缅华大辞典》。他有大量的著述,长期研究华侨在缅甸的历史,对缅甸古代的历史,中缅关系史,中国西南边疆史的研究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主要著述有《仰光华侨史略》、《模范缅华大辞典》、《缅甸华侨史话》、《元初至元末的中缅和平谈判》、《辛亥革命与缅甸华侨史》、《明初之中缅关系》䓁多部著作和论文。

2019-11-08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