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眸:澄清缅甸华侨战工队与战时服务团的关系(张新民)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历史回眸 发布于2018-06-22 08:43:17 共1893人阅读
文章导读 历史回眸:澄清缅甸华侨战工队与战时服务团的关系(张新民)

    近日,缅甸仰光《缅华网》转载了郑祥鹏、吴章彬的《记缅甸华侨战工队》一文,回眸缅甸华侨抗日救亡的活动,值得我们缅华后辈了解并铭记这一段不该忘却的历史。

    几年前,中国香港侨界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出版了《缅甸华侨归侨抗日史料选辑》,用大量篇幅记载缅华战工队和队员们奋斗的史迹。

    这些史料记载,抗战时期在曼德勒有两个缅华抗战团体——缅甸华侨战工队和缅甸华侨战时服务团(也叫缅京战时服务团),但是,这两个组织的关系,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战工队1941年12月在仰光筹备成立,1942年1月在曼德勒正式成立,并成为战时服务团属下的一支队伍。第二种说法是,在仰光成立战时服务团,转到曼德勒后,易名为战工队。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正确呢?历史必须符合事实,历史不容篡改,必修澄清,还历史真相。

   《记缅甸华侨战工队》一文首先刊登在1987年出版的《伊洛瓦底战歌》一书,详细记叙了战工队成立的背景和经过。1941年,“仰光华侨群众组织的骨干,在侨党的领导下,于12月中旬开始筹备成立缅华战时工作队”(简称战工队)。但是,在侵缅日军12月下旬猛烈空袭仰光的紧迫形势下,战工队还没正式成立就不得不迁往曼德勒。

    “曼德勒是缅甸的故都,在张培道等同志多年努力之下,这里的华侨进步组织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当地爱国华侨已成立了缅甸华侨战时服务团,团长为粤籍侨领曹忠楼,团务秘书由张培道负责。战工队来到曼德勒后,就成为战时服务团属下的一支队伍。1942年1月,才正式举行战工队成立大会。”

    1942年3月7日重庆《新华日报》刊登吴章彬(笔名阿保)写的通讯《保卫缅甸的一支劲旅——华侨战工队英勇的活动》,新华日报编者在按语中提到,“缅京——瓦城……一部分爱国赤诚的侨胞领袖组织成立了“缅京华侨战时服务团”,该团之下,设有战工队,专事宣传动员工作。”文中也用“战时服务团战工队”的旗号。

    战时服务团和战工队的创建人之一的张培道生前留下近九万字的回忆录,详细记叙他在缅甸长期从事缅华爱国民主进步运动的经历。在“成立缅甸华侨战时服务团和战时工作队”一章中,他写道,“1942年10月,我和容希文遵照侨党的指示,很迅速地发动了曼德勒的华侨组织成立了华侨战时服务团。为了取得华侨上层分子的有力支持,就推举曹忠楼为团长,曹普荣为副团长,我被推定为秘书。1942年1月初,党领导的缅甸华侨战工队全体队员开到曼德勒,遵照党的指示,仰光的战工队和曼德勒的华侨战时服务团合作起来,编成两个战工队,倂归战时服务团统一指挥。”侨党领导的战工队成为战时服务团属下的队伍,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就是战工队与战时服务团的关系的第一种说法,即先有战时服务团,后有战工队,战工队从属于战时服务团。郑祥鹏、吴章彬和张培道都是战工队和战时服务团的创建人,他们的记述是正确的、可靠的、最权威的历史记载。

    2015年8月在香港出版的《缅华华侨归侨抗日史料选辑》一书,上册有关战工队和战时服务团的记述,跟郑祥鹏、吴章彬、张培道等记叙的完全一致,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但是,该书下册第四篇《缅华抗日名杰列传》部分,有9位战工队成员(陈福顺、陈杰夫、陈尊法、冯励冬、王汉斌、王一芒、吴章彬、杨章熹、郑祥鹏)的列传中,都说1941年12月在仰光成立(筹备)缅华战时服务团,1942年1月到曼德勒后易名为战工队,也没有战工队从属于战时服务团的记载。这就是第二种说法,显然是违背历史事实的。不知这里的9篇列传的作者是谁,是根据什么来这样写的。香港侨界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而出版十分有历史价值的缅华抗日史料,书中却出现这样的差错,是很不应该的。如果写作者在动笔前用心阅读一下该书第一篇中有关战工队的文章,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差错。

    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澄清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相。但书已出版了,差错已无法更正或修改,只能感到遗憾了。

    还有一种情况,《伊洛瓦底战歌》绝大多数文章,包括战工队主要领导,只讲战工队,只字不提战时服务团,这也是令人感到奇怪的。实际上,战工队七、八十人在曼德勒的生活费用的筹措、住宿房舍安置,以及对外联络工作,都是张培道以战时服务团秘书的身份,全力协助解决的,此外,战时服务团还有很多活动。但是,现有的缅华抗日活动史料,几乎看不到对战时服务团的活动的记载。亲身经历的人不动笔写,后辈就无从知晓,这段史料就永远被埋没了。

    在本文结尾,想讲几句题外话。张培道是缅华战时服务团和战工队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不像有些战工队领导那样只在缅甸活动半年多,他是因为上世纪20年代在广东江门、新会参加农民运动和响应广州起义失败后于1927年来到缅甸,在抹谷、曼德勒全心全意投入缅华爱国民主进步事业和抗日救亡运动,奋斗十几年如一日。他是抹谷多个抗日团体的领导,曼德勒广育学校校长、开南国货公司和开明印刷厂经理,参与筹办《缅京日报》(侨商报)。《缅甸华侨归侨抗日史料选辑》一书中,有很多有关战工队活动的文章讲到他对侨党领导的这个缅华抗日组织的重大作用和贡献。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