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也是缅华的家(张平)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历史回眸 发布于2018-06-04 03:04:52 共2384人阅读
文章导读 澳门也是缅华的家(张平)

    从澳门到缅甸,从缅甸到澳门,历尽沧桑三百年,历史情缘早注定,原来澳门也是缅华的家。 缅华爱澳门 ,澳门纳缅华,彼此情无限,共属大中华。

  缅甸华侨的先民,因历史的各种原因迁徙缅甸定居。据缅甸仰光广东公司,观音古庙重修落成纪念特刊内容所示,华人移民定居缅甸大约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华人进入缅甸的途径

  华人进入缅甸分有陆道和海道两条途径。陆道是从云南省翻山越岭进入缅甸北部、再逐渐向南扩散,多为滇籍人;但也有广东、广西等省籍的华人循这条路进入缅甸的。循海道进入缅甸的、则有两个省的起航站。

    一是由福建省的泉州,厦门经马六甲海峡,到马来亚(一九六五年后才称马来西亚),再到缅甸南部商港。这条航线可追溯至元末、十四世纪中期。当时有江西省南昌人,汪大渊从福建泉州出发,跟随商船远航南洋归来后,着有《岛夷志略》,完稿于公元一三四九年。其中就记载了,商船运载铁器、瓷器和丝绸等到达缅甸南部的「淡邈(音miao)」,后来被称为「答那思里」(Tanasayi),今称为丹老的地方。还到「八都马」,后曾被称为「马达班」,今称为Muttama的地方。“在「答那思里,不仅发现有由唐、至明、清的各式瓷器以及堆积如小丘般的瓷器碎片,还有永乐年间的铜钱出土。」” 这说明远古的当时已有华人涉足作息。

    而另一条航海线是由澳门这小岛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到马来亚,再到缅甸南部海港、这些海港是今天称为土瓦、丹老、毛淡棉等城市。

缅甸的「马告人」和华人的组成

    英国统治缅甸时期,在其文字记载里曾把广东人称为「马告人」-MACAU CHINESE或Cantonese,也出现过Short-Coat Chinese的记录。而对福建华人则称为Long Coat Chinese,即指Fukienese。滇 籍华人则被缅人称为Mo-myin Tayok,意指「腾越华人」(腾越即指腾冲,是地名,在云南省)。

    约在三百年前,就陆续有较多的华人,循上述两条航海线,远度重洋迁徙到缅甸南部定居下来。由此海道移民缅甸的多为粤籍和闽籍华人。更早之前华人早已涉足缅甸但估计未形成定居族群。十九世纪,英国侵略东南亚各国,出于其经济掠夺而出笼的殖民政策,英国人在缅甸需要土木建筑,又把大量广东籍「三行」工人招幕到缅甸南部,加速了华人的海道移民规模及进程。

  缅甸华侨主要由滇、粤、闽三种省籍的华人组成。当年从澳门起航远度缅甸的多为广东五邑人,四邑人。而其中又以四邑人为多。四邑人中又以新宁人,即台山人为多。初期多从事被称为「三行」的木工、铁工、泥水工。开工时多穿短衫、短袖,据说因此被缅人称为「短衫」「短袖」华人即「Short Coat Chinese」,相对比,福建人多从事小商小贩起家,多穿长衫、长袖,被称为「长衫」、「长袖」华人即「Long Coat Chinese」。此外也有从事矿业,种蔬菜,果树园林和养猪等饲养业。

「瑞苗,胞波」 的昵称 与再迁徙

  缅甸华侨遵纪守法,勤劳朴素,世代与缅甸人民友善相处,为缅甸经济开发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缅甸人民对外侨唯一的昵称,称华侨为「瑞苗,胞波」即「亲戚一同胞」之意。

  可趣的是,当历史的巨轮把我们加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时,开始了陆陆续续,一批又一批的缅甸华侨乘空中巴士,经香港,或大陆辗转迁徙回澳门定居(当时澳门未有飞机场)。至上世纪90年代初入境澳门的缅甸华侨基数已有三万多近四万人,是目前除缅甸、台湾外,聚居缅甸华侨最多的地方。基数繁衍至今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一般保守估计有约十万,现今澳门人口截,至2017年底是653100人65万,其中外地雇员有179456人。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祖国正处于文革的非常时期。世界各地正掀起一股排华恶浪。缅甸华侨也逃不脱排华的厄运。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当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盲目的排外政策,如废大钞,商店、报馆私立学校相继收归国有(即不许私人继续经营)。由其内部经济和政治的矛盾激化,最终演变出一场严重的「六二六」血腥排华暴乱事件。使华侨在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受到严重的摧残,生活陷入困境、生命财产受损失、受威胁。现在看来这一切已成历史,两国政府也已修补了双边关系,中缅友好继续在发展。但在那个年代里、血腥恐怖的阴影,笼罩着整个缅华社会。虽然在那恐怖时期里,华侨得到许多缅甸朋友的真诚帮助和庇护,民间的友谊十分高尚可贵。但已使不少华侨由于子女失去华文教育的条件;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余悸;生活前景暗淡,或找不到出路等种种原因,不少华侨遂下决心申请出国,投入再移民的潮流。有去美国的、有去澳洲的、有去香港、台湾的,而更多回到大陆、澳门。

特殊的情缘  适时的投入和贡献

   澳门是目前聚居缅甸华侨有三萭多至四万。约在三百年前从澳门起航去缅甸主要是广东人,如今迁回澳门的不止是粤籍华侨,同时有大量闽籍华侨,更丰富了澳门居民的多元性。缅甸华侨(下称缅华)有如倦鸟归巢,又回到了澳门。这是缅华与澳门特殊情缘。

    迁回已久违了的澳门,澳门正开始步向现代经济时代,陌生了的缅华,发辉了自己适应能力,努力学习本地语言---广州白话,融入了澳门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微薄的收入,由低做起。

    归澳缅华同侨之间,有不少在过去不相识,在澳门以缅语共认彼此,圑结互助。对初来乍到的同侨,总是热情积极协助解决首次接送、住宿,搵工。介绍上下班的方式及应注意的事项。对儿童诊病、上学、办身份证等一并关心指引,克服了因语言障碍带来的种种困难。患难与共的温暖,坚定了初到同侨的信心。

    据史科显示,澳门于1950年以后续步向现代经济,但初期发期发展较缓慢。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有较明显的进展,当时也得益于香港经济发展的影响。澳门开始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型制造业。归澳缅华刻苦耐劳、肯学能捱,积极热情、勤劳守纪、普遍受雇主的赏识。有的工厂老板还特别喜欢招请归澳缅华。如当年的“宝源望远镜厂”,工人总数近六百,  有95%是缅华工人。当时他们以五元一天的低微收入,支持了工厂的生存和发展。此外归澳缅华,根据自己的个人的条件积极寻机融入“的士”行业、建筑三行、毛纺针织业。有不少人经一段刻若积蓄后、购买五针、七针或十二针织机,开针织山寨厂、或合股购买“的士”牌照,自主经营的士行业;也有选入酒店食肆服务行业、码头搬运、银行、学校……等,各行各业遍布归澳缅华的足迹。缅华适时地为澳门的现代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大军。

缅华教师在澳门

    缅华的归来也为澳门教育事业补充了师资力量。归澳缅华中,青壮年、中年的,多数成长在缅甸,接受缅甸华侨自己开办的缅甸华文学校教育,或在华侨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熏陶下,再加以接受当地外文学校学习外文(主要是英文、缅文)。基础知识较扎实的教育,其中又不乏升读大学,学有成者。

    澳门有两件大事促进了澳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是澳门人口变化。据澳门统计司统计资料所示:1960年澳门总人口是169299人;1970年是248636人相对增长46.862%;1991年是355693增长47.145%。1993年初人口是395304人。这和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外,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大量合法移民南移进入澳门有直接关系,还有1990人。澳门政府的“三。二九行动”,使三万多非法移民获得临时逗留证。而其中青壮劳力又必然地带来了澳门门出生率的高度增长。造成适龄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出现了连续多年学位不足的现象。

    (二)是澳政制的变化。1987年4月13月中葡两国签定了<<中葡联合声明>>,,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1988年1月15生效、从此澳门进入过渡时期、急需培养管治澳 门的各种人才。以上两因素促进了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然而澳门教育发展原状是处于滞后状态的、师资也较缺乏。特别是中学教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归澳缅华中较优秀的知识分子、或是原为教师出身的,也就逐渐被吸纳到各个学校,分担教育工作,为澳门教育作出贡献,可视为缅甸华文学校教育效益的外溢到澳洲现象。

    以下是根据通过缅华互助会会员的多方了解、电话咨询、及其他各方的咨询参考获知:从上世六十年代至2005-5月为止的不完整统计,共有68位教学教师(此为保守的数字,如有在位于某一女子中学当了高级行政人员、却低调表态,且不包括非教学一般职员),分布在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学院、(乙水)仔圣善学校、濠江中学、粤华中学、劳工子弟中学、圣罗撒女子中学、蔡高中学、马礼逊学校、拿大学校、圣若瑟、培道学校、培正中学、庇道中学、商训学校、慈幼中学、圣心中学、教业中学、永援中学分校、花地玛中学、圣保禄学校、高美士学校、岭南中学、利玛窦中学、广大中学、东南学校、嘉诺撒培贞学校、圣若瑟学校、沙梨头小学等几十间学校里执教。

    其中有任代校长的、副校长的、有任教务主任的 、小学教师一位、幼儿园教师五位,其余都是中学教师 以教英文和数理化为多,也有教计算机、语文等学科的。

    依上述,缅华教师分布在澳门的几十间学校里执教,包括有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尤以中学为多。从所任教学科来看又以教英文最多,其次是数理化。这和缅甸华文学校教育的特点有关。缅甸华文学校对幼、小、中教授以中、英、缅三种文字。使用英文有一百二十年之久(大约从苐一次英侵缅战的1824年开始),全缅甸被英国占领后的殖民统治六十多年之久(苐三次英侵缅战争后到独立的1886-1948期间)、这个时期里官方语是英、缅文并用。缅甸华侨还处在办私塾的年代(约一百年多年前 )就已提倡和设置学英语的课程,因为在英殖民时代、会说些不规范的中国式英语,都较易和英国人打交道,易出人头地。缅华教育先贤一开始创办华文学校(二十世纪初)就很重视英文教学。

    闽侨巨商林振宗在仰光1903年创办“林振宗中西学校”就请英国人当校长(金钟斯),请英国女教师 (鲍维尔) ,有意创设英语环境。1950年美以美会传道人士陈金声创办英文夜校(仰光日条街会所里),还有仰光市郊勃生堂伊佐区的华英学校也是英文学校,专门收华侨子弟,为的是即可保留华人的文化思想和风俗特色,而又达到避免去殖民者英人开办的学校就读受歧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起,人数规模最大的南洋中学、华侨中学开设外文班、加强英、缅文教学,课程与仰光大学直接接轨。每年考上的百分率很高,在80%以上 。而当时本土生的考上率是1%/-4%左右。华侨学生多选读医科、工程系、数理化。医学、英文和数理化是缅甸华侨学生的强项。所以到澳门扏教的多为教英文或数理化科也就不奇怪了。

    这些缅华教师多数是历经沧桑,才再走向教育工作岗位(侨眷教师则幸福多了)。他们基础知识扎实,学品良好, .有学习能力。到澳门后能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所以完全胜任教学工作和相关的管理工作。他们找到了可以发展自己的空间,敬业乐业,为澳门教育事业竭尽所能,贡献绵力。也可视为过去缅甸侨教事业成效的可喜外溢,令人喜闻乐道。深为欣慰。

彼此情无限,共属大中华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六日,归缅华在江罗全(第一任会长永定軙客家人),曹来胜、李传义‥‥‥等人的发起组织缅甸华侨互助会,当时又获港缅匐归侨吴庆星赞助善款(几千元),租下三盏灯一号永乐大厦一楼c座作会所。会所常成为某些新到同侨首夜栖身之地,从此归澳缅华的联系、互助工作更方便,更广阔开展,会务不断发展。归澳缅华发扬爱国爱澳的精神,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移殖缅甸的优秀文化,包括节庆(如泼水节)文化、饮食文化 、促进旅游业发展。今后还要响应何厚铧特首提出的,为提升澳门居民的综合生活素质目标,而与全体澳门同胞共同努力;为把澳门提升为历史文化名城而努力。

    从澳门到缅甸,从缅甸到澳门,历尽沧桑三百年,历史情缘早注定,原来澳门也是缅华的家。 缅华爱澳门,澳门纳缅华,彼此情无限,共属大中华。

注:

    参考数据:1.陈孺性应平的<过去三个世纪(三百年)期间在缅甸的广东人>刊于<仰光广东观音了古庙重修落成庆典暨一百七十九周年纪念特刊>二00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2 条评论

  筆者 5年前 回复TA

<br>  更正:“(二)是澳政制的变化。…..<br> 可视为缅甸华文学校教育效益的外溢到澳洲现象。”<br> <br> 此段中  “ 澳洲”應更正為”澳門 “<br>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