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文章系列(二十三)中国抗日战争70问(上)

编辑:中国文明网 文章类型:历史回眸 发布于2015-09-03 12:08:25 共1694人阅读
文章导读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文章系列(二十三)中国抗日战争70问(上)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文章系列(二十三)

中国抗日战争70问(上)


 新华社发布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国文明网特别编写了《中国抗日战争70问》专题,以帮助广大网民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主流、本质,正确评价重大事件、重要党派、重要人物,深刻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更好警示和教育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唯有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才能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奋力砥砺前行,不断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向抗日先辈默哀,向抗战历史致敬!

    1、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够避免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命运?

  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梁柱: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这场战争,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抗击东方头号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如何避免近代历史上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命运,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关键在于要注重发挥我方战争正义性、得道多助的优势,充分利用敌人失道寡助、“少兵临大国”的弱点,真正实行全民族的总动员,发动持久的全面的人民战争。这是坚持抗战并争取达到最后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对参加抗战的党派,谁能够做到这一点,即实行有利于全民族动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一以贯之、坚持到底,谁就实际上是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指导者,它将最终赢得战争,也将赢得人心。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实现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为发动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有效的形式。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这个克敌制胜的法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和领导力量。

    2、抗战时期中国为什么能从“散沙一盘”凝聚成“磐石一块”?

  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吕薇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个以弱胜强的奇迹。这一奇迹的出现固然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促成、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抗战精神的形成与全民抗战的发动。可以说,日本之所以敢于挑衅欺负中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缺乏民族凝聚力,难聚全民之力御敌。但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面对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中国人民迅速觉醒,中华民族空前团结,中华儿女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空前提升。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级阶层、各社会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都义无反顾投身到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正是由于抗日战争中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觉醒和增强,将中国由“散沙一盘”凝聚成了“磐石一块”。

    3、民族精神对抗战胜利发挥了什么作用?

  中国社科院党校副校长夏春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赢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依托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聚成排山倒海般的磅礴力量。尽管出现过暗流、逆流,但团结抗战、共御外侮始终是主流。正如我们国歌所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所谓“新”,主要是说这是一道精神长城。它是无形的,却坚不可摧、不可逾越。从力量对比上讲,近代以来敌强我弱的态势在抗战时期并无根本性改变,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凝聚力发生显著变化,从而深刻影响了战局进展。抗战持续时间长达14年,如果没有强大的民族精神作支撑,艰苦卓绝的抗战不可能坚持这么久。同一时期,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拥有“牢不可破”的马奇诺防线,却被德国闪电战击溃,仅一个多月就告败亡。而中国虽积弱积贫,但有强大的民族精神作后盾,所以能在外援有限的困境下,独力支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乃至最终以弱胜强。

    4、团结起来对取得抗战胜利意味着什么?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存良: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最危险关头,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一致,彰显了强大的凝聚力。朱自清在《这一天》中这样写道:“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进行这场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战并取得胜利,从根本上说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己的力量。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而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武器装备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日本。在敌强我弱和没有充分外援的条件下,中国人民书写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毛泽东指出,中国“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所以说,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

    5、抗日战争的全民性体现在哪里?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抗战期间,中国有4亿多人口,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战争。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曾经内战不休的各派系军队捐弃前嫌、相继出动,投入对日作战;曾经政见对立的各党派,结成抗战同盟。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发扬抗战”成为了“民气”。满、蒙、回、维、藏、苗、瑶、黎、壮、朝等少数民族同胞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在近800万海外侨胞中,仅回国参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多人。抗日战争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6、抗日战争的抗日战争的艰苦性有哪些具体表现?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日军在中国使用的战争手段极为凶残,大屠杀、细菌战、化学战、“三光”政策、蹂躏妇女、无差别轰炸等暴行灭绝人性,对中国资源的掠夺肆无忌惮。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战已经坚持了10年,此后也主要是靠自身力量抗衡强敌。特别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敌后靠自力更生顽强坚持。中国抗战成为二战中最艰苦卓绝的战争。

    7、为何中国抗日战争持续了14年?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抗日战争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中,中国是战争时间持续最长的国家。这是由战争双方国力、军力对比所决定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日本已经高度工业化,日本军队装备先进,训练有素,进行的是现代诸军兵种协同作战;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军队基本上是陆军,装备也比较落后。两国、两军对决,日本意在速战速决,中国则体大力虚,必须充分发挥地广人多的优势,通过长期的战争“熬”垮敌人。

    8、如何认识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的关系?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认识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的关系,首先要厘清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起点是九一八事变还是七七事变。在学术界,大多数人形成的共识是:“九一八”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七七”是全国性抗战的开端,二者之间即为局部抗战。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具有统一性。14年的抗日战争都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过程,局部抗战是全国性抗战的基础和准备,全国性抗战是局部抗战历史的继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又具有重大差别。这种差别的突出表现,就是七七事变前后国内阶级矛盾具有实质性变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仍然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七七事变之后,国内阶级矛盾让位给中日民族矛盾,国共两党转变为合作抗日。这个转变非常重要,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的形成,全民族抗战的真正实现。总之,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是抗日战争两大发展阶段,既有统一性,也有差异性。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全国性抗战,也要充分肯定局部抗战,二者不可偏废。

    9、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的是什么作用?

  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梁柱:第一,以正确的主张发挥了政治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首先发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主张,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前提条件;力排“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论调,阐明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为抗日战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战争的倡导者、组织者。全国抗战初期,党把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提升到战略地位,并在之后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大限度地发动和组织人民抗日力量。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逐步成为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主战场。第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有力地制止了内战危险和对外妥协倾向,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因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才使得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

    10、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政治方针和军事战略上为夺取抗战胜利指引了方向?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理论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制定实行的广泛发动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也丰富了世界军事理论与实践。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就科学预见: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准备作持久战。1937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确定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抗战的军事战略是“持久战”。1938年5月,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撰写了指导抗战的军事理论文章《论持久战》,将游击战提升到战略高度,科学预测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阐明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迎来最后的胜利。毛泽东将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军队作战和民兵作战相结合,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打破敌人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迷梦。

    1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改变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状况,建立各党派同盟,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有效方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是国共合作抗战,但国民党始终摆脱不了反共灭共的阶级局限和独裁专制的思维桎梏,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不断制造反共磨擦,先后发动三次反共高潮,使得实现和坚持全民族抗战的过程步履艰难。共产党展现出以民族大义为重、抗战大业为先的胸怀,率先提出“抗日救国”的主张,建立并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而解开了国共磨擦的死结,开创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为了民族大义,共产党承担起维护和巩固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责任,确定“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在发展抗日运动和“抗日高于一切”的旗帜下解决与国民党的矛盾磨擦,使国共关系即便出现皖南事变的重大危机也没有破裂,维持了国共合作抗战到底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各种抗战进步力量团结的轴心。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扮演着实际领导者的角色。

    12、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战斗力强在哪里?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抗战期间,中日两军在正面战场的交锋,从总体上讲是两个时代的军队在进行两个时代的战争。国民党军内部关系紧张、作战思想呆板、训练质量不高、兵员素质不佳等,也是造成战斗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我军在抗战时期,卓越完成了进行敌后游击战争的使命。我军战斗力的塑造,不但有顽强的战斗精神支撑,而且有先进的作战思想、灵活的战略战术和有效的治军方略保障。与国民党军按套路打仗治军不同,我军是按目的作战建军,训练实战着眼于对付什么对手、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的的基本需求,政治工作着眼于解决“为谁当兵”“为谁打仗”“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简单直接,却实用有效。

    13、为什么说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成为抗战的实际领导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守亮: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后,日本急于从中国战场脱身,遂对国民党发动了代号为“桐工作”的新一轮诱降攻势,国民党出现了抗战以来最严重的动摇,采取消极避战、保存实力、准备反攻内战的政策,连续发动了反共高潮,把抗战胜利的希望越发寄托在同盟国身上。随着艰苦的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先后出现了一批国民党高级官员、高级将领及数十万军队公然降日和豫湘桂战场大溃败的局面,国民党对中国抗战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大幅下滑。与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中国战场发挥的主导作用相比,战略相持阶段抗战的实际领导力量已经转移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中国共产党抗战政策的彻底性和坚决性,最为突出地表现在对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之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中国共产党所坚决执行的人民战争原则,使敌后战场不断发展壮大,逐步上升为抗日的主战场。

    14、为什么说八路军揭开中国战场战略反攻的序幕?

  《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编写组:中国战场的战略反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性转折的有利形势下,首先是由八路军开始进行的。从1943年秋季起,日军在华北敌后战场逐渐失去主动权,而力量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八路军在一些地区开始占有相对优势,并首先发起攻势作战,揭开了中国战场战略反攻的序幕。1943年7月30日,晋鲁豫军区集中主力一部,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发起卫南战役。至8月中旬,卫南战役胜利结束。八路军共歼灭伪军5600余人,收复和开辟了卫河以南地区。8月18日,林南战役打响。激战至8月27日,林南战役结束。八路军共歼灭日伪军7000余人。继卫南、林南战役之后,八路军山东军区于1943年11月在鲁南、滨海等地区发起攻势作战。卫南、林南战役和山东军区讨伐伪军的战役,是八路军主动发起的较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是华北敌后抗日军民经积蓄力量、发展壮大后准备反攻的必然结果。这说明,八路军已在一定程度上夺取了战场主动权,具备了攻势作战的能力,局部反攻的条件开始成熟。

    15、抗战期间我们党在军事理论和战略指导上有哪些创新?

  南京军区司令员蔡英挺、政治委员郑卫平:正确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指导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前提。抗战全面爆发后,通过分析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等特点,我党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系统回答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最后胜利为什么属于中国三大问题。立足对中日双方优劣长短的准确研判,我党积极进行战略创新,把抗日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确定“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创新发展了游击战争理论。针对日军夺城掠地向中国腹地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分赴华北、华中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将日军后方变成前方,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从内线、外线夹击敌人。这些符合中国国情、充满唯物辩证法光辉的战略指导和战争理论,指引全国军民最大限度动员、组织和武装起来,并随着抗战进程逐步实现战争力量强弱转化,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16、游击战对抗战胜利发挥了什么作用?

  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梁柱:抗日游击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侵略的有力武器,是实现人民战争的有效组织形式和作战形式。抗日游击战争的显著特点,是军队和人民群众紧密结合,最充分地发挥了广大群众的智慧、力量和创造力,弥补并逐步改变了敌我之间物质力量的不平衡状态。这样,就把敌人的广大后方变成消灭敌人的战场,牵制并消耗了大量敌人;通过积小胜为大胜,坚持了持久抗战。坚持敌后抗战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实践证明,实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有力地贯彻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是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和创造光明中国的重要一环。

    17、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干了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理论研究中心: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延伸,中国共产党不但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倡导者,而且是重要推动者。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提出:联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民众作友军,联合一切同情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民族和国家。1936年7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明确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同时也是要求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敌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出发指出:“中国人民、中国侨胞及南洋各民族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太平洋各民族的广泛的反法西斯日、德、意的民族统一战线”。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至此,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18、毛泽东为争取各国联合抗日对西方记者说了啥?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姜廷玉:1936年7月,毛泽东告诉斯诺,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也是美、英、法、苏等国人民的敌人。中共把美国等一些不愿看到日本侵占中国的国家看作是“自己的朋友”。中国不仅必须首先实现国内的统一战线,还必须努力把统一战线推广到包括所有与太平洋地区和平有利害关系的国家。1937年3月1日,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谈话中,对国际反日联合阵线的建立,提出了纲领性的主张。1938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合众国际社记者王公达时,赞扬了美国民主党和总统罗斯福维护国际和平和谴责法西斯的政策,同时希望“美国能更进一步,出面联合其他国家给暴日以实际的制裁”。

    19、当时的美国记者是怎么看中共抗战的?

  中央党校党史部卢毅:1944年,外国驻华记者对延安等抗日根据地进行了长达数月的采访。美联社记者冈瑟?斯坦因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撰文说:“在封锁线后面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热烈的新社会,简直使我目瞪口呆,五年以来,在重庆对共产党除恶意的诽谤而外毫无所闻的我,对着在延安所发现的事物,吃惊的擦拭着自己的眼睛。”他又出版《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并列出专章“中共作战努力目击记”,从不同方面引证了大量的材料,证明中共部队在英勇作战。美国合众社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在《北行漫记》一书中写道:“当人们想起共产军以云泥之差的劣势对抗敌人时,共产军的成就几乎令人难以置信。我在延安听他们讲的时候,我也不相信,但是后来我到了沦陷区,与在敌后活动的八路军共处了两个多月,我亲眼看见了他们攻取并破坏敌人据点与碉堡,因此,我得到了一个确信,就是:共产党的发言是绝没有虚张声势的地方的。”继中外记者团之后,美国《纽约时报》驻中国特派员艾金山也进入边区访问。他也指出:“随共军进入战地的外国记者都认为中共军队的确竭力抗击日寇。”

    20、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区别在哪里?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把中国逼到了亡国灭种的境地,共赴国难、抗日救亡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使命。共产党认为“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国民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退无可退的时候决定实施“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全国抗战,并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但实行的却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则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内容,并躬身实践,在敌后战场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抗日武装力量体制,构建起进行人民战争的组织形式。

    21、如何认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分别由国共两党主导。正面战场在较长的历史时间,特别是战略防御阶段起着主战场的作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具体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抗日游击战争迅猛发展,不仅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而且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迫使日军不得不长期而不是暂时分散兵力两面作战,从而为推动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相持阶段,实现持久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1943年以后,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敌后战场逐步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收复了大量失地,成为全面反攻的战略基地,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

    22、我国少数民族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哪些贡献?

  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李蓉:当时,中国各少数民族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从北到南,从朝鲜族、满族到壮族、瑶族、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为保卫中华民族利益,维护祖国独立和统一,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少数民族建立起抗日救国会等爱国团体和抗日武装。其中,冀中回民支队和渤海地区回民抗日游击队最为有名。冀中回民支队由回族共产党员马本斋担任司令员,人数最多时达2000余人,曾被授予“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的锦旗。1938年3月13日,新疆库尔勒县维吾尔族妇女然比汗,捐抗日救国后援款票银75万元。11月6日,阿克苏区温宿县农民沙海阿洪将父亲遗留的部分朝汗路费捐作抗日捐款,并称:“全国抗战,民很愿亲赴前方,共同杀敌救国,奈因交通不便,并家务关系,未得前往,故将所有一半自愿捐助,以助前方多买几种枪弹,多杀几个敌人,好给我们中国报仇”。

    23、全国抗战时期台湾同胞是如何开展抗日斗争的?

  《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编写组:全国抗战爆发后,日本为将台湾变成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进一步强化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但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从没有停止过。1938年3月,台湾工党领袖高斐反对抽调台胞到大陆为日军作战,领导数千名矿工在宜兰暴动。面对日本的文化殖民,台湾同胞坚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暗中学习被禁止使用的汉语,日本殖民当局强制推行的更换日式姓名运动也受到冷落。七七事变后,先后有5万余爱国台胞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大陆参加抗战。许多台湾青年奔赴解放区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种抗日活动。即便被日军征调到中国大陆战场的台籍士兵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民族身份,他们进行秘密的反战运动,在关键时刻支持抗日活动。不少人还寻机起义参加到祖国抗战的队伍中,仅在海南岛一次起义的台胞即达298人。

    24、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哪些贡献?

  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李蓉: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以各种方式支援和参加祖国的抗战。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其分支机构遍布南洋各国,广泛开展募捐活动,筹集抗战急需物资,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军参战。在美洲,致公党创始人司徒美堂于1937年10月发动美国纽约市54个华侨团体,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波士顿、旧金山以及南美一些国家的华侨,欧洲、澳洲(大洋洲)等地的华侨,也先后建立了支援祖国抗战的各种团体。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国民政府陆续向国内外发行多种债券,总数达30亿元。到1942年,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认购总数达到11亿元国币,而且战后这些公债并未偿还。所以,他们购买的这些公债如同捐款一样,全部无偿地贡献给了祖国的抗战事业。为了支援祖国抗战,华侨纷纷“增寄家费以益外汇”,侨汇连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25、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沈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上主要有四大战场: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二战期间,中国率先开辟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制约着日本的“北进”和“南进”,有力地配合与策应了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在日本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御期间,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达400余万人,战线长达1800多公里,战火遍及中国10多个省区,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中国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人口达4亿之多,至1939年欧战爆发,全国已独立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达3年之久。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5年1月6日致国会的国情咨文中表示,“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苏联崔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中也表示,“甚至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

    26、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了哪些贡献?

  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中国的抗战,使日本陆军的主力深陷中国战场,无法实施“北进”计划,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致命危险。在卫国战争最危急的时候,苏联先后从远东地区抽调54万兵力、5000多门火炮、3300多辆坦克,大大加强了西线对德作战力量。中国抗战还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主力有35个师团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派往太平洋战场的仅10个师团。罗斯福总统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你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27、如果没有中国抗战世界将会怎样?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陈述:德意日法西斯“三国军事同盟条约”提出了控制世界、瓜分势力范围的全球战略。但是,法西斯集团军事图谋的实现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在欧洲它必须打败苏联,在亚洲它必须打败中国。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亚洲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使日本法西斯的太平洋战线先天不足。假如中国不能困住日本,日寇北进攻打苏联,或全力南进攻打英美,战争结局将不堪设想。这一点,无论是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还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都有清醒客观的认识。

    28、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

  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首先,中国对日作战时间最长。从九一八事变起到日本投降共14年,其中局部抗战6年,全国抗战8年。美国对日作战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日本投降,时间不到4年;苏联从1945年对日宣战到日本投降,时间不到1个月。其次,中国在对日作战中起到了主力军作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军队在1938年抗击了日本陆军师团数的94%,1940年抗击了日本陆军师团数的78%;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分别在1942年和1943年抗击了日本陆军师团数的64%和54%。1945年日本战败时,向中国投降的日军人数达128.3万(不含关东军),是日本海外各战场中投降人数最多的。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抗战中取得了辉煌战果,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共毙伤俘日军150万余人,自身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比值折算,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而苏军在远东战役中伤亡3.2万余人,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伤亡32万余人。由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人民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

    29、为什么说中国战场对于打败日本侵略者是决定性的?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步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斗争,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中国战场的存在与抵抗,日本陆军投入太平洋战场的仅有l0个师团,不及当时中国战场的1/3。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尽管投入海军主要力量,但无法抽调在中国战场的日本陆军配合作战,在中途岛战役后与盟军的逐岛争夺战中更处于劣势。中国还派出远征军协助同盟国军队作战。在两次滇缅作战过程中,中国军队以巨大的伤亡代价,延缓印缅战局恶化,有力支援了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1943年10月,日本决定从中国战场抽调5个师团到太平洋战场,另以5个师团为预备队,但由于在中国战场发动“一号作战”,所以实际上只抽调了3个师团到太平洋战场,但同时又向中国战场增加了8个旅团的兵力,导致在太平洋战场进一步被动。正是由于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互相支持,加速了战局向战略反攻方向转化,成为日本战败的决定性力量。

    30、为什么说中国抗日战争具有国际性?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击法西斯侵略扩张的过程中,中国的局部抗战是阻击法西斯扩张的前哨战。在战胜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与日本法西斯在亚洲大陆较量的主要战场,中国军民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体力量。苏联、美国等国家先后派出军队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来自2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参加了中国抗战。中国的抗战完全融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来源:中国文明网)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