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西方对中国缺少了解?这位瑞士历史学家说透了

编辑:参考消息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23-03-18 12:29:33 共3411人阅读
文章导读 瑞士历史学家、伯尔尼艺术学院名誉教授贝亚特·施耐德最新出版的中国研究专著《中国通往现代化的长征:非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广受关注,……

来源:参考消息

瑞士历史学家、伯尔尼艺术学院名誉教授贝亚特·施耐德最新出版的中国研究专著《中国通往现代化的长征:非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广受关注,第一版即将售罄,目前正在准备出第二版。

施耐德日前在伯尔尼接受《参考消息》记者专访时,详细分析了西方对中国缺乏了解的深层原因,并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表示,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中国让社会主义重新焕发活力。“中国开创了自己的道路,这一模式对于南方国家来说是一个好的示范,让这些国家的领导人越发看到发展自己国家的新希望。”

中国发展模式带来新希望

《参考消息》:是什么促使您写这本书?这本书出版后您都听到过什么样的评论?

施耐德:现在世界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国,就是中国。中国的存在具有巨大意义,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却存在缺失,这是一个不应该出现的矛盾。所以我想通过这本书为西方世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做出一些小小的贡献。本书出版后,我目前为止听到的评价都是非常积极的。

《参考消息》:您著作的书名是《中国通往现代化的长征》,中国人现在热议的一个话题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您怎么看这一概念?

施耐德: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避免西方化。中国开创了自己的道路,在自己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现代化,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这一模式对于南方国家是一个好的示范,让这些国家的领导人越发看到发展自己国家的新希望。

《参考消息》:很多西方人似乎对中国共产党了解不多且充满情绪化的偏见,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施耐德:我不得不说共产主义在西方人看来已经成了一个可怕的概念。尤其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在西方人的宣传当中,这一概念被包装成像新殖民主义之类的名词。实际上我认为,对共产主义不好的印象主要来自苏联。就中国而言,很多人已经非常确定地认为,中国日益强大的根本原因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尤其是如果把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等西方国家面临的问题对比来看,就更加能够看出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中国共产党是一支有创造力的力量,同时,中共赢得人民支持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对群众路线的贯彻。我认为,通过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中国共产党实际上给了社会主义第二次机会,让社会主义重新焕发了活力,这也给了全世界第二次机会来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

《参考消息》:中国一直在呼吁国际合作,但是一些欧洲和西方国家似乎对与中国合作比较恐惧,我的问题是:西方国家到底需不需要、能不能够跟中国合作?

施耐德:西方人认为非此即彼,中国文化强调合作共赢,所以在合作方面说服西方人更难一些。但是,在经济上双方合作的动力要更大,目前在政治上展开合作还比较困难。具体到瑞士,我现在也在尽我的绵薄之力来捍卫瑞士的中立政策,我不希望瑞士滑到帝国主义阵营里去。

▲资料图片:瑞士历史学家贝亚特·施耐德接受《参考消息》记者专访(姜雪兰 摄)

西方中心论阻碍对华了解

《参考消息》:您书里说,西方包括知识分子和精英对中国的了解少得令人尴尬,导致西方与中国的争端惊人地缺乏事实支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施耐德:这种问题的原因并不是中国的对外传播不够有效,也不是西方人对了解中国缺乏足够的兴趣。西方人对于中国了解的缺乏可以说有悠久的传统,只不过今天更加突出而已。导致这种了解缺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重要的是西方人与生俱来的欧洲中心主义观点。这种欧洲中心主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产物,包括他们对中国的傲慢、对中国的恐惧,这是一种综合征。

近年来,西方对中国日益明显的霸凌也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一个巨大障碍。一场由美国主导的媒体对华舆论战阻碍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因为他们会对媒体报道做手脚,让受众很难听到关于中国的客观声音。

《参考消息》:您认为这种情况会不会改变?如何才能增加西方人对中国的真正了解?

施耐德:目前这种情况看起来很难改变。因为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改变西方媒体的报道方式,这是很难的。同时,如果想要停止或减轻对中国的霸凌,那么美国就必须接受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现实,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而在此之前美国的对华侵略性还会大大增加。

不过,事情都要从两面看。今天的中国日益强大,这种强大使得西方的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对中国的发展感兴趣。这会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国。我想说的是中国只需继续维持耐心,西方对中国的这种阻碍终会被打破。

《参考消息》:您似乎认为欧洲或者西方中心论以及西方长期以来的优越感,是造成目前中西方认知差异以及中国与西方地缘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在您看来,什么是西方中心论?中国要如何做才能让更多西方人摆脱西方中心论,转而从另外的多样化角度去认识中国?

施耐德:欧洲中心论或者说西方中心论,这是欧洲人长期以来的一个基本视角,其特征就是欧洲人在对世界的观察中只关注他们自己的价值和利益,认为他们自己的东西都是普世的并通过各种手段向其他国家输出他们的价值观。

在一战之前的1914年,出于宗教传播和资本主义扩张的需求,世界上大约70%的土地都在欧洲人手上,这时期欧洲中心论实际上表现为霸权主义。可以说16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就是一个欧洲国家到处占领的历史。现在这段历史似乎已经过去了,但这种西方国家的优越感以及由此带来的傲慢依然存在。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西方的这种欧洲中心主义?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中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要实行有智慧的外交政策,把南方国家作为团结的主要对象。

《参考消息》:您在书中认为,离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就无法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那么在您看来,一个普通西方人如果想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他最应该了解的中国历史和文化是什么?

施耐德:最重要的是学习了解中国悠久而宏大的历史,这样才会对中国有一个基本的认同。之后还需要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文化其实是一个“既又”的文化,就是“既怎么怎么,又怎么怎么”,这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中国人认为黑是因为白才存在,白是因为黑才成为白,黑白共存,相互转化。在中国文化里,中国既可以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的优势,又能避免西方化而继续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的东西,人们就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政策。

《参考消息》:我们读一些西方关于中国的报道或者著作,会觉得中国人生活“很悲惨”,但实际上正如您提到的,很多西方游客到中国去后的感受和之前的想象非常不同,而且多项调查都表明中国人对自己的生活和制度满意度很高。这种差距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施耐德:这种对中国的印象与实际情况的差距,我刚才提到了是基于多种多样的因素,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美国及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宣传,这种宣传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国,而是为了在竞争中把中国打压下去。

“中国人民对政府满意度高”

《参考消息》:过去十年,您对中国印象最深的发展成就有哪些?您认为中国取得诸多发展成就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有哪些?

施耐德:我认为最重要的成就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中国领导人提出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是中国人民的努力。中国人民有巨大的力量,非常勤奋,并且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参考消息》:您书中提到中国将8亿人从赤贫中解放出来,这不仅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成就之一,也可以被解读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民主浪潮。能否详细阐释一下您为什么这样认为?

施耐德:关于中国实现全面脱离赤贫问题,我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非常伟大的成就,是中国在历经百年屈辱之后取得的杰出成就。这一成就使人民免于匮乏和恐惧的权利得到空前保障。我书中有一句话,在这里我来引用一下: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在这项人权的实现中做得最好的国家。

《参考消息》:西方一直指责中国缺乏人权和民主,而中国认为这并不公平,对此您怎么看?

施耐德:人权的实现应该有各自不同的道路和标准,认为人权的实现只有一套标准的说法正是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同样,我们评价一套政治体制的好坏,主要标准应该是这套政治体制能否满足人民的需求。从这一点出发,我觉得中国做得很好。所以,即使是西方人进行的多项民意调查,都表明中国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非常高,而西方国家恰恰相反,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意度正在逐渐提高,一些人甚至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政府越来越不能代表人民。

《参考消息》:您对中国的未来是乐观还是悲观?在您看来,20年后的世界格局会是什么样子?

施耐德: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中国一定会如期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但是对于20年后的世界局势,我只能说我既保持乐观又有些悲观,但这个与我对中国的信心没有关系。我之所以有些悲观,是因为当前的地缘政治状况并不健康,美国的衰落会加剧世界的危机。另外气候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严重后果,也让我对20年后的世界局势感到悲观。但是,我之所以保持乐观,是因为我看到了一些积极因素,包括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进行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监制 | 夏子怡

审核 | 田欣

编辑 | 许海婷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