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研究】孔鹏:缅甸-恐怖活动并未进入高发期

编辑: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8-04-24 11:28:38 共1191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甸研究】孔鹏:缅甸-恐怖活动并未进入高发期

学人简介

作者系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

2月下旬以来,缅甸接连发生数起炸弹袭击事件,造成平民伤亡。2月21日,掸邦北部最大城市腊戍市发生剧烈爆炸,导致该市一家银行营业厅遭到严重损毁,两名女性职员罹难,另有二十二人受伤,邻近的民用建筑、车辆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2月24日,若开邦首府实兑发生连环爆炸,三枚爆炸物分别在当地政府官员寓所、办公室外和路边爆炸,导致两名平民受轻伤。2月25日,缅甸掸邦木姐县105码贸易区的游戏室、烧烤店和尼姑庵分别发生三起爆炸,所幸除房屋受损外,未造成人员伤亡。26日中午,当地民众又发现一枚爆炸装置,报警后被拆除。

从爆炸的地点看,掸邦和若开邦都是缅甸民族问题比较复杂、安全形势相对紧张的“热点”地区。缅甸政府军与掸邦境内多支民族地方武装组织(民地武)的冲突不断,严重制约着国内和平进程;若开邦“罗兴亚”危机尚未平歇,今年1月世居当地的若开族分离主义者又与军警发生冲突,导致流血事件。对前述袭击者身份的猜测,缅甸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但直到目前,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表示对上述爆炸事件负责,缅甸当局也没有公布更多的细节或调查结果,真相扑朔迷离。

短时间内数起连环爆炸,目标均为民用设施,受害者全是普通民众,在当地制造了恐慌情绪,也激起缅甸各界的愤慨。2月23日,缅甸国务资政杜昂山素季签发通告,“对在腊戍制造爆炸、伤害无辜的恐怖主义行径表示谴责”。缅甸军方也指责爆炸案为“恐怖组织”所为,但并未说明究竟是什么组织。

缅甸是全球内战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至今国内还活跃着不下十支民地武,与政府军的冲突时有发生。但如果据此就认定缅甸“已经进入恐怖活动高发期”或“恐怖主义正在缅甸蔓延”则与事实不符。首先,在缅甸真正称得上恐怖组织的团体并不多。仍在与缅甸政府军交战的民地武其口号是争取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权,其暴力行动是以军事设施和军事人员为目标,属于非法组织而非恐怖组织,缅甸政府和军方也通常使用“非法组织”来称呼。

其次,恐怖主义现已成为全球公害,“人人喊打”,除少数极端主义者和群体外,谁也不愿背此恶名。缅甸几起爆炸案后,各民地武组织纷纷撇清干系,说明至少在目前,针对缅甸平民采取暴力手段、制造恐慌情绪,不是各类反对势力认可的行为方式。再次,缅甸克钦邦、掸邦、若开邦的局部地区确实面临高危安全风险,但危险区主要在政府军与民地武控制区交界地带的制高点、通道、矿区、林区等。而从全国来看,缅甸还是一个安全的国度。

目前,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和“恐怖组织”还没有权威统一的界定标准,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恐怖主义是指系统地针对平民和民事目标使用暗杀、伤害和破坏,或者通过威胁使用上述手段,制造恐怖气氛,借此达到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方面的目标。但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国家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恐怖主义”“恐怖活动”“恐怖组织”的定性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或目的性。对“恐怖主义”“恐怖组织”的界定已经成为一国国内乃至国与国之间政治博弈、打击对手的筹码和工具。如在巴以冲突中,美国基于政治考量,一度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定为“恐怖组织”。而在缅甸国内,2016年底,掸邦地方议会通过决议,将克钦独立军、果敢同盟军、德昂民族解放军、若开军等四支民地武组织定性为“恐怖组织”,以向这些组织施压。

然而,基于政治目的为某组织或群体贴上“恐怖主义”标签的做法实则是柄“双刃剑”,使用不当,容易招致外部势力的介入,尤其对那些具有地缘战略价值,自身又面临民族、宗教问题的中小国家而言。如在叙利亚内战中,外国的军事介入多是以“反恐”之名行干涉内政之实。泰国南部也曾面临严峻的安全形势,但泰国政府坚持“只做不说”的策略,在积极肃清极端组织的同时,对外始终不承认本国存在恐怖主义,目的就是防止外来干预。

对缅甸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强治理能力,改善社会民生,通过务实对话实现民族和解,从根本上消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