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清:我的“一带一路” ——在曼德勒7月1日孔子学院志愿者岗中培训专题讲座上的讲话

编辑:胞波网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7-07-04 13:26:20 共1305人阅读
文章导读 李祖清:我的“一带一路” ——在曼德勒7月1日孔子学院志愿者岗中培训专题讲座上的讲话

作者:李祖清 来源:胞波网

一、‘一带一路’的内涵与中缅关系

“一带一路”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是“五通三同”。“五通”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是统一体、缺一不可。“三同”就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者也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就是共赢。‘五通’当中重中之重应该是‘民心相通’,这也是我们从事教育者,可以完成也最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我们发现中缅两国都处于‘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当中。现将中缅两国之间的‘共同点’阐述如下。

利益共同体

中缅两国同属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两国人民有着共同的利益。解决民生问题、人民温饱问题是两国人民的‘当务之急’,这就是我们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利益价值观’,撇开这个,其他的‘意识形态’(如:民主、人权等)都未必是民众最需求的,中缅两国于是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涉及中缅关系,民生问题、解决就业、解决脱贫才是满足缅甸人民的真正需求,搞好‘中缅关系’,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也因为如此,汉语国际只有与寺庙学校、职业培训、服务中资等关乎当地民众的民生问题挂钩,方能推广汉语国际的影响力。

中缅两国拥有二千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两国拥有相同的边境民族,如景颇、傈僳、傣族、掸族、佤族等,共同的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利益,更加体现胞波情的深度;在缅华人前辈早年便辗转来到缅甸,与缅甸民众一起建立家园,共同创造财富。中缅胞波有着共同的谋生方式:农业、工业、商贸、手工业、服务业,都有华人的佼佼者出现。体现了胞波同甘共苦的生存模式。

命运共同体

9世纪,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的新乐府诗《骠国乐》,记述了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骠国(古缅甸的前身)乐舞到大唐来表演的情景,描写乐器较多、队伍庞大的演奏乐队,场面甚是壮观;20世纪,中国前副总理陈毅所作《赠缅甸友人》诗篇中‘彼此是胞波,共饮一江水’诗句成为中缅胞波情的最美语言。新旧两首诗成为记载中缅胞波情的历史诗篇。

11世纪,蒲甘国王阿奴律陀王曾数次派使到大理国向段思廉请求将佛牙迎回蒲甘供奉,公元1056年蒲甘国王阿奴律陀又曾两次率领大象仪仗队及高僧代表团,来到了大理国都,又一次向段思廉请求迎回佛牙,段思廉委婉谢绝;一千年后,到了20-21世纪,阿奴律陀国王未能实现的梦想终于实现,佛牙舍利赴缅巡礼供奉一共四次(1955、1994、1996、2011),成为中缅胞波情的永远佳话。

16世纪,缅华同侨前辈就已经辗转来到缅甸这一福地热土,把缅甸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金多堰’这一称呼词语当中的中缅文的混合,以及由原先的‘恩瓦’古都演变而来‘瓦城’这一称呼,证明了华人早年落脚缅甸曼德勒的足迹;19世纪,缅王敏董亲临用膳的洞谬观音寺的矮脚缅式桌子,以及敏董王亲自赐予华人的位于曼德勒八十条街的‘曼德勒云南会馆’与‘华人清真寺’等文物古迹,成为中缅两国民间友好的历史见证,永世长存。

19世纪,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英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样在19世纪爆发三次英缅战争后,缅甸从此沦为殖民地的殖民地国家;20世纪二战时期,中缅两国同样被惨无人道日本法西斯蹂躏;正是在这反法西斯二战当中,中缅两国人民又一起携手,与盟军一起,击败了法西斯的欺侮,重新走向和平大道。这就是中缅两国共同的国运。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两国领导人的频频互访(周恩来访缅9次、奈温访华12次)成为中缅胞波情的历史佳话;21世纪,民选政府上台,缅甸政治体系发生巨变, 但是中缅两国领导人互访这一体制,经久不变。无论登盛总统,还是吴廷觉总统,乃至国务资政昂山素季都一次又一次访华,体现了中缅两国胞波友谊,是牢不可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中缅两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命运共同体’的历史。

责任共同体

上世纪50年代中缅印一起共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缅甸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缅甸在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上的合法席位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在联合国上也多次采取‘否决权’为缅甸站台,不管是军政府时期还是目前民选政府民盟政府时期,中国的一贯支持缅甸的立场从来不变;缅甸是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立场最坚定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加入‘亚投行’的国家,如今缅甸也积极响应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国务资政昂山素季称‘一带一路’为‘和平之路’;中国为缅甸的‘民族和解’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此缅甸历代政府都十分感谢中国为缅甸和平所做的努力。

中缅两国人民有着共同的信仰文化——佛教,尽管有‘大乘、小乘’的差异,但是佛教的向往‘仁爱’、酷爱‘和平’,却是两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中国北京的佛牙舍利、西安的佛指舍利、洛阳的白马寺等,成为缅甸佛教徒朝圣的圣地。缅甸高僧坚信,只要中缅两国民众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将佛教文化世代相承,让佛光普照大地,让万灵和平安宁!

‘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就是中缅胞波友谊的真实写照。

二、‘一带一路’需要推动汉语国际教育

何谓‘华文教育’?即是针对海外华人的中文学习。何谓‘汉语国际’?即是针对全世界以第二语言为学习汉语者所有人。后者当中,除了非华人,当然也包括愿意以第二语言学习汉语的华人。仅由‘针对性’来讲,前者的影响面远不如后者;但是前者的学习深度(指中华文化的底蕴),肯定又比后者强。两种不同的方式具有不同的长处与短处,但由长远观点来看,尤其以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来看,汉语国际当然属于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作用。尤其习近平主席对汉语国际的定位:‘孔子学院(即指:汉语国际传播机构)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一句话已经明确指出,汉语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

假如中文教学仅仅针对华人,跳不出华人这个‘小圈子’(这‘小圈子’仍不包括汉语已经成为第二语言的海外华人),不仅影响面极小,对华文教育本身的长期生存发展,也没有丝毫好处。因为没有当地人参与的‘隔离式华文教育’会被别有用心者歪曲解读为‘文化侵略’,尤其像缅甸这样多民族(135种)的国家,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未得到主流的重视之际,根本不是主流的华人(人口仅占全缅甸人口的2%)的中文却能够‘大张旗鼓’地传播,原本就是很不‘平衡’的事,经由别有用心者反华媒体一挑拨,华文教育可能成为中缅关系的‘绊脚石’。(上世纪60年代的缅甸反华事件,即可以作为最好的案例,当做借鉴。当时即是由于华文教育‘封闭式’地推广‘中华文化’的‘革命输出’元素,被别有用心者缅甸政客绑架利用,转移目标,使之成为民族纠纷,酿成如此巨大的破坏面)

相反,假如汉语作为国际语言来传播,就避免了以上不必要的问题发生。在缅甸将汉语当做‘国际通用语’来传授,比作为华人本身(德祐)的语言文字来学习,更能够让主流社会接受。有许多实际案例:上世纪90年代,军政府时期,当驻缅印度大使质问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钦扭中将,为何在缅甸可以办中文报,而不能办印度文报纸时,他的回答是:中文是联合国五种通用语之一;近日,在缅甸国家议会准备安排学习汉语之际,又有记者撰文进行‘恶意攻击’,民族院议员吴觉丹吞博士的回答也是:因为中文是联合国通用语。以上两个案例显示,在缅甸,汉语一定要以‘国际语言’来开展,方能长期生存发展,假如一直以‘华人’种族语言来进行推广,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

假如学习中文仅仅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以及‘留住祖籍的根’(即:华文教育的根本宗旨),则对‘一带一路’也起不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因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希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的人民,共同发展,共创双赢。在‘一带一路’宏伟目标当中,需要的是所有人的参与,而不可能仅限华人。故唯有汉语国际传播推广,让全世界非华人也能学懂汉语,深入了解中国,‘一带一路’方能顺利实施。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论坛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代表问得好:‘...... 对中国语言不精通,如何搭乘这‘中国快车’呢?’要让全世界人民搭乘‘中国快车’,首先必须让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学懂中文。

在推广汉语国际方面,在促成‘一带一路’,海外华人有着绝对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同时对当地语言文化,也精通熟悉,海外华人是‘精通中外文化’,充当‘中外使者桥梁’的‘最佳人选’。但是首先海外华人必须具有‘高度视野’,以及宽广的胸怀,华文教育必须走出华人‘小圈子’,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化。华人的以上所述“绝对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方能显现。

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提出面对新时代华人华侨新的使命时说得好:“在新时代下,对海外华人华侨的使命要求,有了稍微调整,改为‘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他还引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指示: 海外华人华侨与当地社会的关系应该是‘融入回馈’”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际接轨,是‘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以及‘融入回馈’当地社会的最好表现。

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长期生存,甚至新时代使命,华文教育必须与汉语国际接轨。

三、 ‘一带一路’需要精通中外文化

‘一带一路需要跨文化的人才’,这是中国人民日报不久前的一篇社论。值得推广。‘一带一路’是将‘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个人梦’融汇在一起的宏伟工程,当然需要多种文化的融合,而不能是‘中华文化主宰世界’。‘一带一路’需要当地华人作为中坚力量推广,但华人必须是‘跨文化人才’类型。同样‘一带一路’需要中国人‘走出来’,中国人对当地的习俗,应该有更深入的了解。‘一带一路’走进缅甸就必须有大量精通‘中缅文化’的使者做桥梁。入缅中国人也必须了解缅甸文化,缅甸习俗以及缅人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

对文化相互了解,并且互相尊重,即达到‘民心相通’。以下介绍缅甸文化。

思维模式

中国有句俗语:“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爬”,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向;缅甸同样有句俗话:“水往低处流,火往高处烧”,该火,缅甸人解释为“贪欲之火,暴躁之火”,提醒大家“贪、躁”的可怕。

关于胜败,中国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即便失败,仍然鼓励人们往成功大道前进,因此,中国人鼓励进取、竞争、不达目的不止。中国人推崇的是“成功、上进”;缅甸人却说“服输是心灵的凉药”(退一步海阔天空之意),鼓励大家学会认输,认输是让心情安宁(凉快)的良药。丝毫没有鼓励拼命、争取、竞争、斗争。缅甸人推崇的是“服输、不争”。

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善良、仁爱、好助、乐施是缅甸人的本性。缅甸是一块爱心的福地。

佛寺意义

缅甸是一个以佛教人口居多的国家,佛教思想支配着缅甸人民,和尚僧侣除了宗教上的地位,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威望,更由于和尚寺庙在社会上现实的多种功能,在缅甸社会上产生一种凝聚力,将社会成员全部柔和在一起,造就了一个极其和谐的社会。要了解缅甸社会、缅甸文化,脱离了和尚寺庙是不可能的。缅甸的和尚寺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极大的。

缅甸寺庙具备多功能。以下是缅甸寺庙功能的总括:

一、文化:1.文化宝藏;

二、宗教:2.传教机构。3.宗教场所;

三、教育:4.教育机构。(基础教育、谋生技术、聋哑学校、图书馆);

四、体育:5.体育运动。(体育场地、传统武术);

五、旅游:6.住宿客栈;

六、经贸:7.经贸辅助。(仓库、集散、运输);

七、慈善:8.慈善机构。(养活众生);

八、收容: 9.收容机构。(孤儿院、养老院、疗养院、感化院、放生地。。。)10.避难场所。(难民营、避难所);

九、医疗:11.医疗卫生。(治病、疗养);

十、社会:12.活动中心。(大礼堂、会议厅)13.社会福利。(水电能源、通讯联系);

十一、法制:14.民间法院。15.治安管理(警察、交警、消防、红十字会);十二、政治。

在对缅甸公共外交当中,寺庙僧侣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力量。因此可以通俗地说一句:在缅甸,搞定和尚寺庙,就搞定一切!

融入尊重

最近中资企业经常与缅甸员工发生矛盾。为何在中国人的眼中,缅人这样‘野蛮无理’,而在缅华人却还为他们解释说:‘缅人很纯朴’?到底是谁搞错了?

先说几个题外的故事。

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故事,其中有一则是真人真事---是我外祖父管理工厂员工的故事。那是一个世纪以前的事了。听母亲说,正如其他华人前辈在缅甸谋生一样,外祖父在实皆省一个小乡镇里开了一个棉花厂。外祖父精通缅语,对待员工以及村民如同亲人一般,村民十分爱戴他,外祖父在那里名望很高。有一次,突然一伙警察将工厂团团围住,整个工厂员工紧绷神经,大家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外祖父出来询问,得知有一强盗嫌疑犯潜逃藏身工厂内!外祖父问明这位强盗犯的名字,得知是一村民,马上在工厂内旷地上高声呼喊该人的名字,并且厉声呼叫,叫他出来!不一会儿,这位盗匪果真乖乖出来就擒!外祖父严厉斥责:‘一人做事一人当!’叫他跟警察回去自首!但是临走时却悄声对盗匪说,跟着去吧!你家里的人,我自会照顾!外祖父的威望,连警察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实外祖父的故事仅仅是在缅华人(缅人称之为“胞波基”)在缅甸的许多案例之一。为何当时华人前辈能够在缅甸如此有威望?其实也十分简单,他们将当地民众,当成亲人!缅甸人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有一样是千真万确永远不变的:你当他是亲人,他绝对不会当你是外人!更不会跟你敌对!就这么简单!

缅甸人还有一个习惯,连畜生也将之当做亲人!小时候,在曼德勒乘马(牛)车,听马(牛)车夫扬起鞭子却不打下,嘴里喃喃地说:‘嗨!我的儿子!(或者)我的女儿!偷懒什么!快跑吧……’开始觉得很奇怪,问车夫原因,他们解释,畜生也懂得感情!你将它当亲人,动力是不一样的!后来乘马(牛)车,听着车夫的吆喝,感觉是一种‘享受’!一种亲人之间对话的亲情!在全世界绝无仅有!

缅甸人连畜生也当做亲人!而我们(中国人)却将人当做畜生?老胞波将盗匪也当亲人,当今新的‘胞波’却随时将人当做小偷强盗?其结果可想而知……

不久前,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是日本培养出两个‘国父’:一位是孙中山;另一位就是缅甸的昂山将军!文章的‘逻辑’未免有些牵强,但是昂山将军当年的确是到中国(厦门)寻找中国的援助,结果却让日本给半路拦截而去,这确是历史事实!为此中国人华人,每当谈及昂山将军此事,似乎每人都有惋惜的感觉。但为何会产生如此结果呢?原因也十分简单,我们不看好的,人家偏偏看好!

就以上几个故事,与大家分享后,想大声呼吁:“请‘看好’缅甸!”

四、‘一带一路’需要缅式解读

中国的‘一带一路’到底是‘啥东西’?近来经常有缅甸朋友来问。以下是本人用缅甸文化进行的解释,供参考。先说说历史:

18世纪-19世纪,英国发生著名的‘工业革命’,发明了很多机器,生产出大量的产品,自己的国家也‘消费’不完,英帝国一方面为了将这些‘过剩的产能’推销出去,一方面为了寻找更多的‘原材料’,以便进行更多的生产,于是利用自己已发明的‘船舰利炮’,向全世界‘走出去’!这就是包括我们缅甸沦为‘殖民地’的历史原因。

到了20世界,美国替代‘不落日’的英帝国,成为世界‘第一老大’,美帝国以生产‘军火’成为世界老大,同样为了将‘过剩产能’(军火)推销出去,于是到处便点燃战火,烽烟四起。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邓小平开始了‘改革开放’,‘开了门’让全世界‘走进来’,三十年以后,中国经济腾飞,同样再次‘产能(商品)过剩’,于是习近平再次‘敞开大门’,这次是让中国人‘走出去’,这就是‘一带一路’的由来。

缅甸文化最重要的莫过于佛教文化当中的‘布施文化’。这是佛教的重要理念,佛祖教导众善男信女,在人生当中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就是‘产能过剩’),一定要学会回馈社会,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于是我们佛教徒缅甸人每当财富聚集一定能量,就要把‘过剩能量’释放出来,回馈社会,造福佛教事业的发扬光大,这就是布施!而且在布施完毕后,一定要举行‘滴水’仪式,然后与全场善男信女一道连呼三声‘阿妙!阿妙!阿妙’,意思是与大家‘分享’功德之意。

中国的‘一带一路’,某种程度上与缅甸做布施十分相似,将‘过剩的能量’回馈给大家,与所有世人‘共享’!就是这种意思。

以上是本人对中国‘一带一路’以缅甸文化来做解读的观点。以下再看看真正缅甸人的观点。

2017年6月16日出版的‘曼德勒日报’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OBOR‘一带一路’—— 缅甸崛起的关键》,作者是SOE LIN索林博士。用很大的篇幅高度赞扬了中国的‘一带一路’。这似乎是缅甸舆论的一个转折点?由‘反华、仇华’,到现在的歌颂中国‘一带一路’,并且将‘中国梦’与‘缅甸梦’相结合,写得十分‘得体’,现将该文章分段翻译分析如下:

(译文)

“在地球上自有‘人类(文明)’产生出现,也不过10多万年的历史。自从人类出现,便被人类本身的自大、贪婪、暴躁等性格所驱使,至今人类仍生存于互相残杀、搏斗、竞争之中。尽管有和平安宁的途径,但是双方均未采取,双方互不妥协,缺乏团结,于是人类社会便分成各种阵营、集团,互相闹分裂,产生各种矛盾,久久不能平息。当然有时候,人类也有觉悟之时,明白和平和谐的重要,于是又会有‘分久必合’的现象出现,寻找和平团结的道路。当今现代已出现几乎所有国家都有意愿参与,并共同寻找经济财富与共谋发展的一个宏伟组织!那就是著名的‘一带一路’政策的出现!”

结尾

缅甸政府与人民获益良多

(译文)

“国务资政的英高瞻远瞩、国家命运的进步上升、对世界战争与恐怖暴力的厌恶等因素,使得以上经济大型项目(指‘一带一路’)的需求在增长。由‘OBOR一带一路’,(缅甸)政府将获得很多益处。人民百姓、建筑技术师、工业专家、筑路技师、电子专家等也将获得很多就业的机会;各类经理也将进入各种工作岗位,各类工程项目也将有大量的数以千万计的劳工获得就业的机会;由商人中介以及珠宝翡翠商人到甜瓜芒果等水果商人,大家都会喜盈盈地迎来各种商机;肯定的是,一定会比今天更好!‘一带一路’真是值得热烈欢迎的宏大项目!”

由以上两段可以清楚地看到,缅甸人民已经在自己‘解读’中国的‘一带一路’!这就是民心相通的成功案例。值得推而广之!在缅甸‘一带一路’的实施大有希望!因为国务资政本身就这样定义:“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之路!”

小结

‘一带一路’的内涵就是‘五通三同’;‘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三同’即是中缅两国的真实写照,将胞波兄弟紧密相连;‘五通’当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最应该负起责任的即是‘民心相通’;相互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并且互相尊重,即达到‘民心相通’;华文教育必须与汉语国际教育接轨,方能最大力度服务‘一带一路’在当地的落地实施;海外华人应该充分利用‘精通中外文化’的优势,努打造成为建设‘一带一路’的使者桥梁;‘一带一路’能否实施,与‘一带一路’能否在当地‘接地气’有一定的关系!应该用接地气地解读‘一带一路’!昂山素季说得好:“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之路!”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