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转型 中资企业如何应变(五)密松之痛——NGO

编辑:无界新闻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6-01-02 12:43:41 共1842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甸转型 中资企业如何应变(五)密松之痛——NGO

 

缅甸转型 中资企业如何应变(五)密松之痛——NGO

来源:无界新闻 记者:高美

    缅甸的非政府组织(NGO)是反对密松项目的最重要力量对于中企来说也最难打交道

    从密松项目营地驱车向伊江上游前进,10公里山路蜿蜒走了40分钟,就到了大坝计划修建的地点。这里被当地人称为“三江源”——伊洛瓦底江的两条支流迈立开江和恩梅开江在此汇合,一路向南贯穿缅甸全境,最后在仰光附近流入孟加拉湾。

    曾经规划的密松大坝,如今被两块纪念碑所代替。一块树立于2015年5月28日,纪念的是克钦文化;另外一块纪念碑则由缅甸民间活动人士树立于2014年5月9日,纪念密松项目被总统吴登盛下令暂停。

2014年5月9日,缅甸民间活动人士树立纪念碑,纪念密松项目被暂停

2011年,缅甸民间活动人士在仰光市郊游行,抗议密松项目

    在梁粱看来,与政府、议员、村民、宗教领袖相比,最难打交道的,是那些坚决反坝的非政府组织以及民间活动人士——修建大坝和反对大坝,从根本上就无法调和。包括“缅甸河流网”、“克钦发展网络”在内的NGO是反对密松项目的主要力量,“他们不愿意和我们接触,也不跟我们接触。” 梁粱说。

    蒋立哲也表示,缅甸一家电视台曾经发起了电视辩论,希望中电投和一个反坝组织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但在约定之日前一周,该组织选择了放弃,最终不了了之。

    2014年3月,包括前政治犯在内的一百多名缅甸民众,发起徒步从仰光走到密松项目所在地的抗议活动,呼吁政府永久停止密松项目。在长达1400多公里的徒步行程中,一部分人在中途放弃,其余人员在5月份抵达三江源。

    “他们以为总统虽然叫停了项目,但我们还在偷偷施工。”在梁粱的记忆里,这是堪称最“剑拔弩张”的一次对抗了。“我们把(抗议)活动的几个负责人带进营地,让他们看看现场的情况。他们看了之后,发现我们的确没有在施工,就缓和多了。”

    当年,中电投还邀请部分密支那的缅甸记者到中国参观三峡大坝。克钦邦记者协会原主席吴赛亭林告诉无界新闻记者,看过三峡之后,他本人对密松的疑虑减少了很多。不过,反密松的声音在缅甸已成潮流,舆论的螺旋已经形成,改变殊难。

 

2014年中电投邀请缅甸媒体参观上海小漕泾火电厂

    “去年记者团中有一个是缅甸《人民声音》的责任编辑,在行程中他就告诉我,不是我们觉得项目不好,而是我们写了这样的报道,交给主编,肯定要被毙掉,不可能发出来。”梁粱回忆到。

    “我们的接触策略也有所调整,”高斌说,项目搁置之初,中电投采取的是“请进来走出去”策略,公关力度比较大,但后来调整了策略,“对于某些实在很难沟通的,就暂时先放一放,交给时间。毕竟如果你不喜欢我,可能我越说你越讨厌我。”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