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老外说,中国有普通话,但没有普通人

编辑:CCTV4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23-04-01 12:33:03 共841人阅读
文章导读 在结束了第二次环游中国之旅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潘维廉前不久出版了新书《中国八万里——老潘走神州》,……

来源:CCTV4

在结束了第二次环游中国之旅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潘维廉前不久出版了新书《中国八万里——老潘走神州》,他在书中讲述了20位中国奋斗者的故事,尽管他们的名字对大多数人而言都很陌生,但在潘维廉心中,这些人一点都不普通。

为什么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的潘维廉说“中国有普通话,但没有普通人”?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为什么说自己不是“老外”而是“老内”?他又缘何钟情于闽南文化,决定做一名地地道道的厦门人?潘维廉在本周五22:00播出的《鲁健访谈》中,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

向世界讲述中国人的故事

1988年,32岁的潘维廉举家从美国来到中国,从那之后一直生活在厦门。当他发现西方社会对中国缺乏了解时,潘维廉决定在厦门大学任教之余,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1994年,潘维廉开着一辆面包车,历时三个月行走四万公里,游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2019年,他再次踏上环游中国之旅,用32天就完成了过去需要3个月才能完成的行程。他把路途中的所见所闻汇聚到了新书《中国八万里——老潘走神州》中,这本书于去年年底在中国和英国同时出版。

靠做小吃供女儿上大学的蒙古族母亲、助人脱贫的宁夏小伙、西北地区的魏氏砖雕传承人等20位中国奋斗者是《中国八万里——老潘走神州》的主角。

“中国有普通话,但是中国没有普通人。”潘维廉用“厉害”一词形容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勤劳勇敢、热爱和平、爱家爱国,这些故事需要告诉全世界。

来华36年,潘维廉致力于搭建一座中西方交流的桥梁,但他却笑称自己只能算是“破破的桥梁”。在他心中,林语堂才称得上“桥梁”。“林语堂去世的时候,《纽约时报》说他是20世纪最厉害的东西方的‘桥梁’。他非常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也非常了解西方、印度,他写的英语文章非常美,比我的好多了。”

老潘: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

潘维廉来华36年,从“小潘”变成“老潘”。1992年,潘维廉申请了在中国的永久居留证,成为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每当别人称他“老外”时,潘维廉总是笑答,不要叫我“老外”,我是“老内”。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老内”潘维廉对福建乃至中国的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这片土地的“代言人”:他曾作为主陈述人,助力厦门和泉州摘得国际“花园城市”桂冠;鼓浪屿成功申遗也有他的贡献;他还陆续出版了10余本有关中国及福建地域文化方面的图书。在中国30余载,老潘曾荣获全国“十大功勋外教”“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福建省荣誉公民”“厦门市荣誉市民”等称号。

潘维廉接触了许许多多中国老百姓,从他们身上感受着中国的巨变。他说,厦门最大的变化不是高楼、大马路、地铁、花园等这些能看到的东西,而是老百姓心理和精神的变化。

“他们尊敬国家、尊敬自己,有信心、有骄傲。”大家的生活状态和过去也完全不同,“以前安溪湖头非常落后,现在那里发展得很好。此外,前阵子我去厦门医院做眼睛手术,在这里不管是农民、还是打工的人,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最先进的手术。”这令潘维廉很感动,“没有其他国家能够做到这样。”

潘维廉直言,自己最初曾想过来中国就待一两年,但当他来到这里后发现,中国正在快速发展,对未来有很多的规划,“这样的国家,我觉得太棒了。历史上从来没有另外一个这样的国家。”

他不仅要把这些讲给外国人听,也要讲给中国学生,希望学生们能从国际化的视野出发认识自己的国家,“有自信、有自尊,不要傲慢,但要骄傲。”

“斜杠”教授潘维廉钟情于厦门

作为厦门大学引进的第一批MBA外籍教师之一,潘维廉还做过公司高管、演过电视剧、出过书、写过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斜杠”教授。潘维廉弹得一手好吉他,在节目中,他用那把弹了40多年的吉他演绎原创的《遥远来的厦门人》时,旋律和歌词中流淌出的都是他对厦门的热爱。

潘维廉称林语堂是“我们闽南人”,在厦门扎根的他不仅钟情于闽南文化,也早已将自己视为这片土地的一分子。他不吝言辞地称赞闽南人包容、好客、有拼搏精神。

“我收集了两三百本关于外国人两三百年前怎么看中国的书,书中提到,中国人做生意最厉害的是福建人,因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很难开展农业,只能去想别的办法,也造就了他们敢闯敢拼的精神,所以爱拼才会赢。”

来源:CCTV4《鲁健访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