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度:揭秘万米深潜极限测试

编辑:CCTV4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22-09-29 11:56:59 共755人阅读
文章导读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历经艰辛创造的“中国深度”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海洋科技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CCTV4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历经艰辛创造的“中国深度”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海洋科技浓墨重彩的一笔。短短几年间,中国万米深潜作业次数和下潜人数跃居世界首位,体现了中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系列报道《新时代的中国》本期关注“深海探测”,带您走近“奋斗者”号背后的科研团队,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

2020年11月10日,中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第一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被从母船吊入深蓝色的大海,就像蛟龙入海一样,一路下潜到10909米,成功抵达马里亚纳海沟的海底,再次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奋斗者”号不仅深潜成功,还在全球首次实现了万米洋底4K电视信号直播。从深海里,“奋斗者”号还带回来了一批珍贵的深渊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奋斗者”号成功下潜的背后,有着一群朝气蓬勃的奋斗者,他们的艰苦付出,破解了高压、密封、耐腐蚀等世界级的难题,助力中国深海探测事业实现一次次跨越。

马里亚纳海沟是全球最深的海沟,与海面间的距离相当于珠穆朗玛峰再加上一座华山的高度。“奋斗者”号要搭载一系列科学设备和三名科考人员,想要抵抗巨大的水压给研制过程带来极大的考验。

提升极限抗压能力

是研制团队面对的世界级难题

建造阶段,“奋斗者”号副总设计师李艳青负责考核“奋斗者”号的极限抗压能力,这让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中国在当时还没有建造过如此厚而大的载人舱,从极限设计到计算标准,从材料制备到极限考核都是首次。

李艳青说,经历了各种试错后,“奋斗者”号决定独辟蹊径,把两个半球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球形的载人舱,而如何焊接“赤道”上的焊缝成了世界级难题。研制团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终于让这项重要的焊接技术实现了国产化。2020年11月,张伟坐进了这个牢不可破的球形载人舱,在与母船的密切配合下,驾驶着国产化率超过96.5%的“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

80后的“奋斗者”号主驾驶张伟本职是电气工程师,为了当好驾驶员,他花了几年时间,完成了“奋斗者”号所有系统的理论培训。


叶聪是“奋斗者”号的总设计师。20年前,中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式立项,当时大学毕业刚一年的叶聪被选入项目组。而那时,载人深潜在中国仍是空白。要做一个7000米级的载人潜水器,所面临的高压、密封、耐腐蚀等技术难题都亟待解决。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叶聪潜心钻研,完成各阶段最重要的设计图纸。与此同时,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同步立项,叶聪全面负责总体设计工作。历经八年艰苦攻关,2017年,“深海勇士”号顺利完成海试工作并交付验收,国产化程度达到95%。

中国将从“深海进入”

向“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

方向推进

叶聪坦言,“奋斗者”号只是推开了深海一条“门缝”,中国的深海探测将从“深海进入”向“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的方向推进。目前,叶聪正带领团队研发适用于更多场景、更多型号、全体系的潜水器。

地球上有71%至72%的面积被海洋所覆盖,而深度超过一千米的海洋面积占了整个海洋面积的90%。可以说,在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是人类没有涉足的。叶聪说,当他下潜到几千米的海底,他看到的海参都是大个头,有红色的、紫色的,还有带角的;而当他下潜到万米海底时,他看到的海参则是通体透明的。这让叶聪和生物学家都非常兴奋,因为这些生物可能是最初的生命,也可能是延续时间最长的生命。它们怎样抵抗巨大的水压?它们怎样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下生存?它们对研究生命起源有什么帮助?

除了深海生物,海洋深处还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和石油资源,它们都有巨大的科研和经济价值。深海探测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中国人对未知世界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止。

为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9月19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中国新闻》、《今日环球》栏目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新时代的中国》。

《中国新闻》记者深入城市乡村基层一线、探访重大工程建设现场,用镜头记录美好生活、展现时代气象、讲述中国人民的奋斗故事。

来源:CCTV4《中国新闻》、CCTV4《今日环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