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重庆征雇运输工人赴印度 实际报名数翻10倍

编辑:重庆日报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14-08-20 17:27:21 共1307人阅读
文章导读 抗战时重庆征雇运输工人赴印度 实际报名数翻10倍

 

抗战时重庆征雇运输工人赴印度 实际报名数翻10倍

 2014-08-20 15:22:24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唐云云

    独家揭秘重庆招募 运输工人赴印度

  本报记者 杨晨

  1943年《新华日报》、1944年《重庆市警察局工作报告摘要》……一叠叠泛黄的档案静静地躺在档案架上。近日,市档案馆首度公开了“战时重庆征雇运输工人赴印工作纪事”相关档案。

  在战火与硝烟中,当局对重庆方面下达了招募4000名运输工人赴印度工作的艰巨任务。为何将招募“重任”交付重庆?招募情况如何?这些赴印工人后况如何?带着这些谜团,本报记者前往市档案馆,独家揭开这段已尘封了70余年历史的神秘“面纱”。

  助运输、补军火

  招募“重任”交给了重庆

  “战争,不只是两国军队在战场上的对峙,也是两国综合国力的长期较量。”市档案馆研究员唐润明告诉记者,在当时的战况下,为配合同盟国欧洲战场作战,中国方面需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于亚洲,积极准备反攻缅甸战场。由此,1943年在重庆,便上演了一场招募赴印运输工人的“运动”。

  为什么要征集赴印运输工人?翻开档案中的《重庆市警察局呈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文》,记者看到——   1943年,由于中缅、中印边界的交通主要依赖公路运输,而盟国又无更多运输兵投入到反攻缅甸的后勤服务中,为保障驻印军队的交通运输以及战斗中的军火补充,国民政府决定在国内招募运输工人赴印度战区服务。

  招募“重任”为何要交付重庆?唐润明推测,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物力、财力、人力等各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国内其他前线地区战事紧张,伤残病员增多,征调赴印运输工人的责任便自然落在重庆人头上。”

  曾经担忧完不成任务

  实际报名数翻了10倍

  在档案中,记者发现一叠《重庆市警察局为速将赴印输卒征交足额给各区署的命令》,当中记载:“1943年7月24日,军政部饬令重庆市政府,在1个月内征募青年壮丁足额,以凭转拨服役,毋得延误,否则,从严惩处,决不宽待……”

  严厉的措辞折射出一个事实:当时招募任务的总数为4000人,由于服务之地是在遥远的印度战区,工作又很危险,所以当局曾经很担心完不成任务。

  情况也的确如此。据《重庆市警察局呈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文》记录:“自三十二年(民国年份,即1943年)九月二十八日起至十二月四日止,各区先后征送合格入营输卒仅二四八O名。”

  怎么办?当局决定采取“两条线”招募的策略:第一条线是在层层催促急令下,各区署区长、保长及警察分局局长等均亲赴各地动员、宣传和招募;第二条线则是由重庆市工人服务总队在各职业工会、行业公会内成立大队部,广泛动员招募工人;并委托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人组织——中国劳动协会,在报刊上和市内各重要地段,刊登和张贴招募广告及通知。

  结果却有些出人意料:截至1943年11月底,报名应征赴印运输工人已多达4万余人,比任务数几乎翻了10倍。“当时,身上有一个疤痕或一点疥疮就不能被录取。”唐润明说,最终合格者有4107名,超额完成规定任务。

  民众热情为啥高涨?

  “功劳与火线上的战士一样重大”

  为什么实际完成情况会与最初的预计形成如此大的反差?

  记者在一份1943年12月10日的《新华日报》上找到了答案——

  “从十月二日起,报上广告一印入工友们的眼帘,便有无穷的力量抓住每一个劳动英雄的心……”,“每天从早到晚中大街商业场的中国劳动协会门口挤满了人……”,“登记表一张一张从窗口飞进办公室……”,“两三天中,登记者即达五百余人……二十天的功夫,(登记表)便积了尺把高。”

  到外国去开眼界,增长知识;为国家出力,与日本鬼子干一场……这几乎是当时绝大多数赴印运输工人最真诚的动机。

  当时,一位南岸广益中学的毕业生在回答“为什么来应征”时,曾对新华日报的记者说:“青年人总有一个进取的理想,希望到印度后,能够增加一些教科书所没有的见闻。对于抗战工作,不能光说空话,哪怕做运输队也好,总是为国家出一些力。”

  另一位受伤后回大后方养病的士兵也谈到:“我从南苑抗战起,一直到现在都是当兵。自从上年受伤后,回后方养病才脱离队伍。呆在后方也半年了,越想越难过,这次见到招募赴印运输队的布告,就自动跑去补上个名字。咱到外国去开开眼界也好,反正总是同日本鬼子打仗。”

  应征运输工人在重庆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后,即从1943年12月开始,分批前往昆明,待乘飞机出国服务。在此期间,重庆各机关、团体及学校代表等纷纷前往,赠送各种各样的慰劳品。

  1944年初,运输工人相继抵达印度。此时正是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之战进行最激烈之际。“他们一到目的地,即被编为中国驻印军的运输团,并立即与前线将士一道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唐润明称,4000多人最终回来了多少,如今已无从考证,但当时有人评价其贡献时,称“他们的功劳与火线上的战士同等重大。”

  采访中,记者的脑海里也渐渐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硝烟弥漫中,4000多名运输“战士”驾驶着一辆辆卡车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中有机械师、电工、厨师、船夫等,出生入死地为前线输送着各种军用物资、粮食、弹药,为同盟国开辟出一条条战略通道……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