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介绍(十四)

编辑: 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24-04-16 15:57:25 共2049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华网 河边卒报导

(十四)不同意再来一次千里跃进的粟裕

解放战争进行了一年之后,虽说国民党已是“损兵折将”,但仍然还坚持着进攻的势头,其军事优势还没完全丧失。这时候中共中央高层决定将战争引入国民党统治区域内,因而有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虽然今天有人对这“千里跃进大别山”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没有达到原来预期的效果,但其却是实实在在地将战争引向了国民党统治区域,这样的进攻就破坏了国民党方面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企图彻底破坏解放区的计划。确实,在第一年中,由于大部分战争都是在解放区内进行,使得解放区内的经济、财政及农业生产都遭到巨大的损失与破坏。这时候如果不打到外线去,解放区将受到更大的摧残与破坏,不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是不行了,所以像“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军事进攻也是势在必行了。

经过半年的反攻,到1948年初之时,中国国内的局势已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时中共方面的最高领导层,又在酝酿另一个千里跃进的计划。第一个千里跃进打到了大别山,第二个千里跃进则是要打过长江,进入国民党统治的后方南方各省地区。当时中共中央高层领导就决定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的3个主力纵队渡长江南下,开辟江南战场,吸引敌军分兵,减轻中原战区的压力。

但粟裕认真总结了这一个时期的作战经验,客观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与当前全国的战局,认为解放军在长江以北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更有利于加速革命进程。因而在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斗胆直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尽管粟裕的建议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虽然粟裕的建议为后来中央高层改变决策打下了基础,但中央高层复议的结果还是坚持既定决策,要把战争引向敌人后方。故在1月27日中央军委再电示粟裕,要他率领3个纵队渡江南下,组成“东南野战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以吸引敌人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要他就渡江的时机、地点和方法等问题“熟筹见复”。

中共中央高层已经制定好“打过长江去”的战略决策,粟裕知道这时候不适宜轻易提出不同意见。所以他一方面着手做好准备南进准备,另一方面进一步研究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最佳方略。

经过2个多月的反复思考,在预先征求得到刘邓方面的同意后,4月18日粟裕再次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下”,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歼灭战。

粟裕多次向中央发电坚持中原决战,引起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因而就要陈毅、粟裕等赴河北中央驻地当面汇报。1948年4月底5月初,中共中央高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大书记集体听取粟裕的汇报。最初还是坚持再来一个千里跃进打过长江的主张,甚至出现“更换统率将领”的说法,就是如果粟裕不愿南下,就改派其他将领率军南下。这时陈毅说出了重话:除了粟裕,改派其他任何人率军南下,都不可能坚持到北方主力大军南下前来支援的时候。最后中央高层只同意“暂缓南下”的建议,却要粟裕保证能在4至8个月内,歼敌5、6个旅到11、12个旅,也就是要兑现他打“更大规模歼灭战”的诺言。

今天回过头来看当年的这个决策,有人都感到有点“后怕”。如果当时粟裕不能说服中共高层“暂缓南进”,或中共中央高层不顾一切坚持再来一次千里跃进打过长江去的主张之话,中国的解放战争可能出现更多的曲折或变数。因为第一次千里跃进大别山已使刘邓大军损失不少,再要求华野来一次千里跃进打过长江,谁能保证就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果呢。而后来坚持在中原地区打大规模歼灭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当年6月17日发起豫东战役,经过9天9夜激战歼敌9万余人,这是当时全国范围内最大的一场歼灭战,而且为后来的淮海战役奠定下了基础。如果这个时候粟裕不是在这里指挥打这一场大歼灭战,而是率军“千里跃进江南”,那将会是怎样的局面呢?华野分出部分兵力南下,要展开大规模战役有困难,而南下的部队在人生地不熟的地区又遭到各种困难,说不定都能让当时已面临各种危机和困境的国民党政权“绝地逢生”、“起死回生”呢。

对粟裕在解放战争进行到紧要关头之时,能这样“斗胆直陈”,周恩来后来也这样评价说:“这 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构成了以后准备淮海战役的最初蓝图。”一些军事评论家也认为,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其使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进程大为缩短。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