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妈妈上菜市場 (朱徐佳 洛杉矶)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2-06-01 12:20:03 共2583人阅读
文章导读 陪妈妈上菜市場 (朱徐佳 洛杉矶)

 

陪妈妈上菜市場

朱徐佳(洛杉矶)

    每逢星期天不用上学,是最快乐的时候了,因为就可以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我们家住在缅甸腊戌的书记岗,地势较高。从我家到菜市场要走一段小小的下坡路,大约十多分钟就到了菜市场入口。我通常先到爸爸的铺子里和他打个招呼,爸爸有时会在装药材的抽屉里拿两片甘草或一两粒乾酸梅给我,有时则会在装乾货的大玻璃罐里拿点乾瑶柱给我。我就一边吃,一边拿着篮子和妈妈进菜市场去了。

瑶柱即干贝 

    我们先到市场北边的肉店,那时并没有冰箱冷冻柜之类的设备,肉类都是肉贩们当天清晨四、五点宰杀的,所以很新鲜。妈妈买了点猪肉做菜,另买些牛骨熬汤餵家里的两条狼狗。经过卖鸡鸭的摊子,只见一个个竹笼内,装满了大大小小的鸡鸭,妈妈挑选一了隻看起来中等的小母鸡,叫“鸡乸仔”,左手抓住鸡的两只翅膀,右手摸摸鸡的胸部,摸到胸骨凸出,觉得太瘦没有肉,就另选一隻。摸到胸部饱满圆润,就知道鸡肥肉多。选好后就叫小贩称斤算两,讨价还价一番,成交后,小贩用细长的竹签把鸡的两只脚绑在一起,让我拎着继续往前走。

蕨菜

炒蕨菜 

    走到卖蔬菜的地方,见到一些当地人把他们自家种的各种蔬菜,摆在鋪了粗布的地上等待顾客上门。他们都是临近村子的少数民族,每天天不亮就把家里种的蔬菜采下,装在两只竹箩内,用扁担挑出来卖。也有些用一个背篓装蔬菜,以额头支撑着背篓的带子弯腰向前走,通常他们需要走上一两个钟头才来到我们的菜市场。除了一般的蔬菜豆类,有时也会有一些野菜。比如一种叫“帕南”的掸族蕨菜,每年在四、五月天气开始热时才有。五六寸长棕黄色形状有点像毛笔,也有点像嫩嫩卷起未张开的芋叶,妈妈买了几把,回去用番茄虾米加点笋丝一起煮,是蛮好吃的掸族菜。另外选了几条白皎笋做清炒,一把荷兰豆苗做清汤。在选购蔬菜时,不很懂掸族话的妈妈,和不懂缅甸话中国话的掸族小贩,常常是比手划脚,鸡同鸭讲,不过到后来总是能顺利成交,皆大欢喜。

棕包

炒棕包 

    再往前走看到在地上摆着一片片的棕苞,据说那是一种棕榈树的花苞,每片大约七八寸至一尺长不等,顶部尖,中部宽约四五寸,下部切口约一两寸。浅棕色的壳包着一丛丛的花穗花茎,整个看起来有点像一个压扁的纺锤。买回去把花穗及白色的茎切细,加入切碎的辣腌菜和肉丝同炒,脆脆微苦的棕苞和酸辣的腌菜,和在一起非常好吃。棕苞也可以加辣腌菜滚汤,清爽去油腻。在旁边的小摊上看到几箩从“钦栋”运来的橘子相当新鲜,这种橘子很特别,果皮与果肉并不相连,有时摇一摇还感到果肉在里面滚动,味道香甜,妈妈买了一些。

酸木瓜

酸木瓜片 

    旁边摊子上摆了一大箩酸木瓜,这和我们平常吃的木瓜是不同的。顾名思意它的味道是酸的,果实呈椭圆形比拳头稍大,成熟的果实色泽金黄带点红,气味芳香,果肉清脆。可切丝拌以辣椒、盐做小吃,或切片晒乾用来熬汤炖肉,如木瓜鸡,木瓜猪脚等都是有名菜云南菜,听说木瓜还有药用价值。旁边小摊子上有个掸族大娘卖“酸辣山楂”,看了口水直流,那是用云南特有的大山楂煮熟压开,拌上盐、辣椒粉、嫩薑丝,酸酸辣辣的,是小女孩们最喜爱的零食了。妈妈买了两个给我,用芭蕉叶包着,我一边走一边吃,酸得眼睛都眯起来了。

    再走几步,见到一个老汉的摊子上,摆了用竹筒装着自家采来的蜂蜜。旁边另一摊子上摆了一些蜂房,每片的蜂房都有许多白白胖胖的蜂蛹。蜂蛹的吃法通常是酥炸,买回家把蜂蛹取出,挤掉尾部黑色的内脏,用热水烫熟滤乾,热油炸到浅黄酥脆,非常美味。

蜂蛹 

炒蜂蛹

    隔壁一家云南人开的小店卖一种叫“乳扇”的乳製品,它是用牛奶以特别的方式製成的。首先在锅中把一种特有的酸水煮到微热,把牛奶倒入,牛奶遇酸很快就凝结成白色如象皮一样软软的一团,趁热取出用手拉薄,一圈圈绕在一个约五寸宽一尺长直梯型的木架上,然后拿到户外晒到微乾,一片片剥下即成“乳扇”。成品呈乳白色片状,剪成同样大小包装出售。买回后用温油稍炸至浅黄膨松,撒上少许白糖,又香又脆,是云南人和回族人在喜宴上或招待客人时的著名美食。妈妈买了几片,因为弟妹们都爱吃。小店中也卖油泡鸡枞,鸡枞菌是一种长在地势较高处的蘑菇,通常是在雨季,下大雨后冒出。采到后洗净晒乾,用油慢熬,就成了油泡鸡枞,装在瓶子里,用来下饭下麵,味道鲜美,我吵着妈妈买了一小瓶。小店里还卖茶叶,有南山和果敢等地出产的各种茶。买回家用热锅炒香,泡出的茶很香醇。

乳扇

炸乳扇 

    走过“乳扇”店,就看到一排排卖辣腌菜,腌豆腐的摊子。妈妈买了一些辣腌菜回去炒肉丝。做辣腌菜是云南人和掸族人的拿手,把介菜洗净晾乾,用盐搓软拌上香料辣椒粉装醰,让其自然发酵,过一段时间就成了香辣美味的辣腌菜。在缅北,没有人不喜欢吃辣腌菜的,它是最普遍,最经济,也是最受欢迎的小菜了。至于腌豆腐,它并不像我们现在吃的装在瓶子里的腐乳。而是用豆腐经发酵长出白毛,再加入辣椒粉及香料腌制而成,外面鲜红里面雪白,味道香辣。用辣腌菜或腌豆腐拌糯米饭吃,就是掸族小贩们的标准午餐。有时我们出外远足,带上一些糯米饭,辣腌菜,腌豆腐,再加上几块油炸碗豆粉,就是一顿简单经济的方便餐。以芭蕉叶盛着用手抓来吃,连盘碗也不用,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环保餐了。

    在转角处就开始闻到食物的飘香,肚子也饿了,前面就是一字排开的小吃摊。有云南的扒肉米線,巴巴丝,牛肉麵,掸米線,碗豆粉,烤粕,竹筒饭 .....等等,每一样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令人食指大动。云南的扒肉米線是用猪腿肉放入花椒草果等加水慢熬至肉酥烂,肉汤呈乳白色香气撲鼻。把热騰騰的肉和汤浇在烫好的米線上,加上豆腐水,芫荽葱,辣油和豆瓣酱,再放入一两片剪碎的炸碗豆粉,唏哩呼噜吃得满头大汗,非常过瘾。巴巴丝是用缅北特有的掸米做成的新鲜粿条,软糯中带咬劲,浇上同样的肉汤和配料,又是另一种滋味。牛肉麵则是回族人最拿手的了,先用牛骨加草果八角薑等熬煮做成汤底。另外把牛腱牛筋等用各种香料做成红烧牛肉,吃时把汤浇在麵或米線上,再加入一勺红烧牛肉,撒上胡椒粉,放点辣椒油,又香又辣,往往吃完一碗还想再添。掸米線是掸族人用清汤,以蕃茄切碎加入虾米粉做成馅,浇在米線上,吃时加点辣油,配上辣腌菜,再撒点掸豆片粉,清爽可口。这掸豆片(掸贝薄)是掸族人用黄豆发酵做成晒乾,直径约3寸的小圆薄片,吃时在炭火上烤香碾碎,有种特有的豆香。在夏日,用蕃茄剁碎加入辣蒜,以及烤香碾碎掸豆片,做成蕃茄沾酱。配以水煮的各种蔬菜或瓜类,是非常清爽开胃的健康家常菜。

 

凉拌豌豆粉

炸豌豆粉

    说到碗豆粉,这是缅北一带很普遍的小吃,它是用碗豆或印度黄豆(噶拉贝)泡软磨成浆过滤,慢火熬煮而成的豆糊,整锅豆糊要保持温热以免凝结。把热腾腾的豆糊浇在巴巴丝上,撒点芫荽、辣油、酱油、花椒油、花生碎拌匀,豆的鲜香加上软糯的巴巴丝,是人人爱吃的早餐。它的另一种吃法是把煮成的豆糊倒入盘中摊凉,不久就凝结成如豆腐一样,浅黄色有弹性的块状。切片后,放入同样的作料再加上香醋凉拌,香酸麻辣,特别是在夏天,是最受欢迎的小吃了。把摊凉切片的豌豆粉用油炸香,外酥内滑,每个人都爱吃,人们一般用来配米線巴巴丝等一起吃,妈妈少不得也买了一些。

   烤粕是掸族人用糯米蒸成饭,有黑糯米,白糯米和粉红糯米等。用脚踩踏架子上的大木锤,在石臼中一下一下把糯米饭舂烂,直至成为均匀软糯块状的糯米糕,撒点盐、苏子、芝麻等作料,买回后切片用油酥炸,沾白糖吃,软糯香酥。也可做成约五、六寸圆圆扁扁的薄片状,内夹黄糖芝麻馅料,用炭火烤来吃。有些不放馅料的,烤时自己放喜欢的馅料也可以。妈妈买了几块圆薄片型的,晚上烤来吃。竹筒饭是掸族人用糯米拌了花生、豆类、椰丝等馅料,放入竹筒中大约七分满,把竹筒口塞紧,用炭火烤。等糯米饭熟了飘出香味,就用刀把竹筒烤焦的外层削去,留下最里一层白白的竹内膜。吃时只要把竹内膜剥开,就可吃到香喷喷的竹筒饭。通常做竹筒饭的竹筒较粗大,较细小的竹筒则用来做竹筒糕,用糯米粉拌黄糖以同样方法做成,甜甜糯糯的有竹子的清香,是另一种风味。

    在菜市场转了一圈,蔬菜水果和肉类都买齐了,小食也买了。我和妈妈吃了云南米線后,又买了糯米饭,豌豆粉,印度南薄饼夹绿豆泥等,分别用芭蕉叶包好带回去给家里的弟弟妹妹。就提着小母鸡和装得满满的篮子,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1994年在离家16年后,第一次回缅探亲。回到腊戌,重温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的乐趣。提着竹篮,和妈妈一起再走那段小小的下坡路,一路上和街坊们打招呼话家常,愉快温馨。到了菜市场,依旧见到卖菜的掸族老汉大娘们,依旧吃到喜爱的米線碗豆粉,彷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的情景。只是,爸爸已去世,舖子也已被政府收归国有。我再也找不到爸爸和他的舖子了,也吃不到他亲手拿给我的甘草,乾酸梅和乾瑶柱了。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4 条评论

缅华网网友 11年前 回复TA

衷心謝謝分享,都是我日日夜夜想的

11年前 回复TA

讚! 一篇朴实無华的好文,让我有如身历其境,又回到那遥远的缅北故乡,文中的街市,让人垂涎三尺美味的小吃......都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最新导读

热门文章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