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基的写作之梦与记者生涯(青枫整理)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人物 发布于2018-03-17 10:44:56 共2340人阅读
文章导读 林德基的写作之梦与记者生涯(青枫整理)

青枫 整理

    林德基,男,祖籍福建安溪,出生于缅甸仰光。1965年到台湾就学,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台北《中央日报》记者达二十七年,1975年定居台湾宜兰至今。

    1962年在仰光初中毕业,开始赏试向仰光华文报副刊投稿,同年10月16日第一篇稿件刋注销来以后,直到1965年10月,他在离开缅甸前的三年时间内,陆续有二、三十篇作品见报。

    当年《自由日报》的"少年与儿童"、"学生园地"、"青年文艺"、"缅属通讯"等副刋,曾先后刊登了他的作品,《人民报》也刋登了他的两篇短文,当时以"吴明适"、"林白"为笔名,还有一篇未刋完的《缘份》短篇小说,由于当局吊销报社营业执照而停办,该文也就半途腰折。

    现已出版有《伊江书情》(2010)、《再见 兰心书店》(2011)、《你好,伊江》(2014)等。1996年退休。

附录一:

原《伊江书情》序:写在前面

林德基

    我喜欢阅读各种有关「谈书之书」的文章。这几年,一心一意收藏文人学者「谈书之书」著作。这本书,原来想取名《仰光江边》或《梦回伊江》,因为不少篇幅都提到了「书」和「报刋」,东施效颦,就以《伊江书情》为书名了。

    伊江全名为伊洛瓦底江(ayeyarwady  river),是缅甸第一大川,也被称作是缅甸的母亲河,上游出于云南境内的怒江。它由北向南纵貫缅甸,全长两千多公里,江面寛阔平静,缅甸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所滋润的士地上。伊洛瓦底江的梵文原意,是「赐给滋补者」,也有说伊洛瓦底江源自巴利语,有「大地」之意义。

    三年前,我曾带台湾友人在缅甸万塔之城「蒲甘」亲近伊江,乘舟欣赏落日,船夫吟唱的「海鴎之歌」,是我年少时常听到的缅甸民歌。晚风里的歌声迎来飘泊的惆怅,想起多少童年往事如伊江流水一去不回,不禁为无法追回感伤不已,有了让文字留念年少岁月的激动……。

    那次旅程结束返回到台湾后,就在女儿协助下,有了发表习作的个人部落格(博客),开始守着键盘守着部落格书写岁月往事。封存的过去如积雪见到温暖的阳光,一滴滴溶化。我在个人部落格以《书之日记》、《也是书话》、《杂志收藏》、《藏书岁月》、《心情日记》、《仰光江边》、《收藏兰阳》和《昨天的昨天》分类,书写了怀念旧时生活与个人买书、搜书、藏书和阅读的心路历程。岁月不留人,文字留岁月,几年下来,竟也写了一些,《伊江书情》各篇写的,即是出生地缅甸仰光的旧人、旧书、旧事和旧报刋的回忆。

    我会继续收藏各种书刋.尤其「谈书之书」。不过,一些书我仅是随意翻阅罢了,原封不动的书在书房里堆积如山。我阅读未能专心致志,也没有研究著述的能力,虽喜欢书写,拙笔见笑。个人部落格里的短文又多拾人牙慧,辑印成书,难免贻笑大方。

    我的人生旅程步履蹒跚,常情执着,难拾弃出书心愿,无法放空,于是,「个人出版」留作纪念。

    写于2010年7月生日之日。

附录二:

《长期研究中缅关系与缅甸华侨历史的陈孺性先生》

林德基

    维基百科有一则缅甸华人陈孺性简介资料:陈孺性(U Yi Sein,1924一2005),华裔缅甸人,祖籍广东台山,生于伊洛瓦底江省竖榜(pyapon)。陈孺性四代居留缅甸,外祖父家庭已完全缅化。他早年曾就读于英缅文学校,精通华、缅文,从事译述工作数十年,专心于辞书的研究,并于1962年编纂出版《模范缅华大辞典》。

    陈孺性不只编纂出版《模范缅华大辞典》,他有大量的著述,他精通中文和缅文,长期研究华侨在缅甸的历史,对缅甸古代的历史、中缅关系史、中国西南边疆史的研究贡献,让许多缅甸学者敬佩,是缅甸华人之光。

    1924年1月8日,陈孺性先生于缅甸竖榜诞生,父名U Ba chan,母名Daw choon

May。他最早接受英缅文教育,稍后随父执辈授以中文,读书写字,研读文言文。学成后就任缅甸仰光大学讲师、缅甸历史研究和仰光外国语学院顾问,教育部缅甸文研究所委员等职。大约十八岁时,美国开辟衔接中国印度的「雷多公路」,需要通晓英、缅、中三国语言的通译人才,聘陈孺性为翻译官,在克钦邦和云南的中缅边界上,勤奋好学的他,在百忙中,把能到手的中、英、缅书籍读遍。战后,他定居仰光广东大街,娶了当地华侨女子为妻。他的岳父母都是土生华侨。

    上世纪老一代的缅甸华侨比较熟知的陈孺性先生,是一位长期从事缅甸古代史、缅甸华侨史研究的饱学之士,是缅甸著名历史学家,终身致力中缅关系和华人在缅甸的历史研究。他最初以中文写作,以历史为题材,一边自修缅文和中国史。他曾获聘研究助理,参与新成立的「缅甸历史委员会」。1991年9月26日,缅甸历史委员会重组,陈先生被任命正式委员。他主要著述有:《仰光华侨史略》、《模范缅华大辞典》、《缅甸华侨史话》、《元初至元末的中缅和平谈判》、《辛亥革命与缅甸华侨》、《明初之中缅关系》等多篇著作及论文。

    陈孺性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写成《缅甸华侨史纲要》和二十多篇论文。移居台湾后,仍孜孜不倦地继续从事缅甸华侨史的研究,直至他生命的最后时刻。1962年出版的《安溪会馆成立42周年特刋》内,有陈孺性先生有关华人移民的论述《缅甸华侨史略》,在2004年出版的《仰光广东观音古庙重修落成暨一百七十九周年志庆特刋》内,也有《过去三个世纪(300年)期间在缅甸的广东人》一文,陈孺性先生文中曾透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曾对一位父执辈提起,本土华人历史文献应予尽力捜集保存,但未见推动,之后又续向友人力促保存缅甸各地华人文献副本,亦无反应。

    1997年,一位缅甸学者从大学图书馆退休,把陈孺性的大量文稿、和许多文献、绝版书籍、期刋、重要会议记录、珍贵的手稿等,留在馆长室,这些费心搜集珍藏的书籍文稿,堆成一根根比人高的书柱。继任的女馆长是历史学家、资料馆管理学家,她好整洁,让助理清理书堆,把那些书柱送进书库。后人如要研究陈孺性的著述,需从书库里找回陈的文稿和著作。他应该还有许多文稿不知流落何方,缅甸学者Dr. Aung Myoe所列的「陈孺性著作书目」中,至少有两篇陈氏重要文稿散佚.遍寻不着。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陈孺性因体弱多病,不得己离开他生长的地方一缅甸,赴台湾由两位当医生的儿子照顾。他回到台湾后,缅甸历史委员会兼任委员宇德暾从日本返缅甸时,亲自到台北拜访陈的家人,取得陈的部分文稿,又从他处取得陈以缅文写的短文,由缅甸历史委员会出版第一本书,之后又有基金会出资出版第二本书。这两本《陈孺性文选》,有很多是以缅文、英文撰写。他的中文著述散见于缅甸华人寺庙社团刋物,尚待有心人士为他整理编辑出版,这将对了解中缅关系史,很有价值。

    缅甸学者对陈孺性有很好的印象,称赞他谦冲为怀、和蔼可亲、好学勤耕、不修边幅。饱学的他,不吝与任何对中缅历史有兴趣的人士分享其所知。陈先生去世后,文献捜集、缅甸华侨史续稿的撰写,难以为继。在台湾,曾有学者大量引用陈孺性著述资料,却未注明来源,让他的子女颇不谅解。

    2005年3月23日,陈先生在台北的家中安息,享年八十一岁,一生都支持他的爱妻赵惠英及长子陈瑞文、次子彼得、女儿May New陪伴在侧。他对学术及研究上的贡献,令许多在缅甸的学者友人永远怀念。斯人已逝,其心思仍与缅甸历史委员会同在。据说他一直想回缅甸,希望与缅甸学者Than Tun博士,Daw Kyan,Khin Maung Nyunt博士等历史学家,继续研究中缅交流史。

原载《中缅报导》(台湾)民国一0五年一月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