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济修的记者生涯与文学创作之路(青峰)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人物 发布于2018-03-14 09:36:28 共3382人阅读
文章导读 郭济修的记者生涯与文学创作之路(青峰)

    郭济修,男,祖籍福建惠安,出生于缅甸仰光,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南侵,缅甸沦陷之前,跟随父亲逃难回国,回到福建家乡生活,后移居澳门。郭济修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自我升值,经过长达八年的勤奋学习,终于获得暨南大学社会科学学士和暨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目前是澳门社会科学学会理事、澳门文献信息学会理事、澳门语言学会理事。曽任澳门《九鼎》月刊编辑主任、澳门正报记者及澳门电视台新闻髙级编辑,目前已退休。

左三 郭济修

    编着有《飞历奇小说研究及其他》、《当代澳门透视》、《澳门人力资源调查》(合着,研究项目)、《“一国两制”与澳台关系》(合着,研究项目)、《图说回归后澳门》(2000年一一2013年)(合着)、《缅甸华文文学作品选》(合编)、《回望澳门》等,发表学术,数十篇。曽在多家报刋发表文章,有关飞历奇小说研究的论文曾获得第一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奬三等奬,在多次文学写作比赛中获奬。

    郭济修于1990年正式步入记者行列,前后共计二十六年之久。在这之前,于八十年代后期,郭济修和笔者曽为珠海特区报《今日澳门》专版撰稿,反映澳门回归之前方方面面的状况,尤其是当时澳门经济状况及未来发展前景。

    郭济修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学者,努力学习,笔耕不辍,是一位勤奋好学的知名作者。

 

{附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后缅甸华文文学发展概况

――兼谈诗集《吟草》

郭济修

    缅甸政府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推行所谓的社会主义,禁止外文的教育和出版外文报刊书籍(英文除外)。受此影响,从那时至今的三十多年间,缅甸华文文学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是,缅甸华侨和华人仍用尽各种方法,努力维系中华文化的香火。朱波吟社是缅甸仅存的少数文学团体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朱波吟社的五十周年社庆号《吟草》诗集,以了解缅甸华文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容,同时介绍这段时期缅甸华文文学发展概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后缅甸华文教育与出版概况

    缅甸华文文学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几乎是空白的,最大的原因是缅甸当局禁止华文教育及华文报刊书籍的出版。

    缅甸的华文学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只有小学和初中,战后才开始开办高中。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缅甸的华文中小学已发展到约有四百所,其中中学约有十多所,两所设有高中。但是,到了一九六四年,缅甸政府推行狭隘的民族主义,实行所谓的社会主义,把教育国有化,取消了外文教育(英文除外),正规的华文学校也在那时全部被国有化﹐并被解散了。从那时至今的三十多年期间,缅甸一直没有正规的华文教育。

    为了让华文教育能继续下去,老一辈的缅甸华侨和华人用了各种方法,其中最普遍的做法是开办以华文为主的补习班,以及在家里教子女讲家乡话或普通话。根据缅甸当局的规定,缅藉公民可以开办补习班,但每班学生不能超过二十人,补习的科目也只能有两个。因此,华人只能钻法律空隙及依靠与政府官员的私交,多办几个补习班,补习的科目多数设一科中文。缅甸是个信奉佛教的国家,也有些华人开办佛经学校,借教授佛经为名教青少年学中文。还有如缅华妇女协会开办的幼儿班,向儿童传授中华文化。

    据介绍,缅甸北部的曼德勒、东枝、腊戍、密支那等地的华文补习班办得较好,有一两千名学生学中文;首都仰光市也开办了约四十个补习班,有近千名学生;而南部学华文的情况则较差。然而,总体来说,由于现实社会的需要,一般华人家庭都重视子女的正规教育,以便将来子女能够升学和出国留学,因此参加华文补习班学习的学生比例不大,而且流动性大,有季节性,大多在假期和周末时才学习。

    由于缅甸华文教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被禁止,因此年轻一代的华人后裔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华文教育。另一方面﹐到台湾读书的青年一般都不愿再回缅甸﹔到中国大陆读书的﹐由于大陆有十多年没有对外招生或者因为学生经济负担不起而非常少。基于这些原因,华文补习班因为师资缺乏而只设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有的已七十多岁了还在当华文补习教师。至于华文课本的采用﹐则视乎华文补习班的背景,采用中国大陆、台湾和新加坡的都有。

    除了没有正规华文教育以外,华文报刊书藉也从一九六六年起不能出版了。缅甸当局在一九六六年初规定,除了缅文和英文外,其他外文(主要是华文和印度文)报刊书藉都不能出版,使得缅甸的华文文学有三十多年来没有发表的地方。直到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华文的《缅甸华报》(MYANMAR MORNING POST)作为第一家外文(英文除外)报纸被缅甸当局批准出版了。《缅甸华报》之所以能够出版,是因为缅甸的形势有了改变:一方面是中缅关系友好;另一方面是东南亚国家中只有缅甸不让出版华文报纸,华侨和华人都强烈要求复办华文报纸,缅甸当局为了加入东盟因此让步;再一方面是缅甸北部出现和平,而且缅北讲华语的人较多。在这样的形势下,缅甸政府才允许缅籍的华人出版《缅甸华报》。《缅甸华报》开始时是周报,出版了一年多后,计划改为半周报,以后有条件时再扩大为日报。

    《缅甸华报》出版后,开辟了一些副刊,如《大众园地》和《周末茶座》,刊登一些散文游记和诗词,另外也开辟了《学生园地》版,选登一些华文补习班和佛经学校学生们的优秀习作。《缅甸华报》的出版,使得缅甸华文文学的复兴露出了生机。

    此外,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缅甸华侨图书馆一直在默默地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华人教育和华人报纸出版被关闭之后,缅华图书馆竟幸免得以保存下来。不过,由于缅甸政府禁止境外书刊入口,因此缅华图书馆有三十多年时间几乎没有新的中文书籍,其藏书绝大部分都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前的,极少数“新书”,也是华侨在境外买的,看完了再送给图书馆。杂志也是一样。据我所见,书架上的书籍大多数因旧破而用牛皮纸做封面,杂志多数也是一两年前香港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

    由于缅甸三十多年没有正规的华文教育,因此四十岁以下的华侨后裔很多都不会看华文书报、不会说流利的华语。对此,不少人都感到忧虑,担心中华文化会在缅甸华人社会出现断层情况。缅华图书馆叶馆长表示,上一代华侨都把中国作为自己的祖国,有强烈的落叶归根的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要面对社会现实,多数华人归化加入了缅甸国籍。他们虽然把居住国缅甸当作祖国﹐但仍把祖籍国中国作为感情上、文化上的祖国。然而到了第二代,由于缺乏华文教育,又从未回过故乡,只知道家乡是在地图上的什么地方,可以说一些家乡话或普通话,而对于使用华文读写已感到困难,因此对中国的印象模糊陌生。到了第三、四代,很多人都不说或不会说家乡话了﹐对于中国更加有疏离感,有的甚至连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都丢掉。

    不过,叶馆长对于缅甸华文前景并不感到悲观,他不认同华文将会在缅甸消失的看法。他说,缅甸有近百万的华侨和华人,人数不算少,而且海内外的华人都关心和支持中华文化的承传。他认为,环境会改变,人们会想办法克服困难,而且﹐随着时间的过去,缅甸当局也会修正政策,放宽限制,现在己可以办华文报纸了,将来华文教育也有解禁的可能。

从《吟草》看缅甸华文文学

    由于缅甸的华文教育停顿了三十多年,因此,年青一代华人的华文程度比较低,能阅读华文文学的不多,能用华文写作的更少,这对于缅甸华文文学的发展是个灾难。另一方面,由于缅甸当局严格控制出版,三十多年来缅甸没有华文报刊书籍出版,因此,华文文学也没有发表的地方。这些原因使得缅甸华文文学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几乎是空白,只有少数如仰光朱波吟社的文学团体以手写、油印的方式出版诗集,供文化团体及好友之间欣赏。个别的也有在缅甸以外出版书籍,如老报人黄绰卿的一部份遗作,由他生前好友郑祥鹏整理结集成一册《黄绰卿诗文选》,一九九零年由中国华侨公司出版﹔又如,已故老报人、现任《缅甸华报》顾问邱伟文先生的父亲的文集《问路记》,是由一家香港出版社出版。不过,他们的文章基本上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之前写作的。

    现在,在缅甸还有活动的华文文化艺术团体中有缅华图书馆、缅华文化艺术协会、朱波吟社、缅华汉剧团、缅华粤剧团等,以及一些校友会,但文学艺术创作不活跃。

    在缅甸华文文学团体中,过去以诗社的发展最引人注目,有“朱波” 、“晨光”、“裁云”、“似梅”、“天南”和“百花”等多个诗社。然而,“岁月无情,人生无常,许多诗社之老前辈、精英,皆不幸相继撒手尘寰,致人才凋落,吟坛沉寂;而最令人伤怀者,莫过于朱波竟孤单单的成为仅存之诗社”。[注1]

    仅存的朱波吟社每年都出版一期诗友的诗词作品集《吟草》,我所获赠的是五十周年金禧社庆专号(1998年7月)。由于不能正式出版,因此《吟草》是以手写油印、非卖品形式出版,赠送诗友和团体。而其他的文化团体则未听闻有文学作品出版。由于年青一代华人基本上没有华文文学创作,因此,这些老一辈华侨和华人诗人――大部分是以前从中国去的,他们的诗作可以说是缅甸华文文学的代表。以下我试以这期《吟草》诗集,分析这些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中了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后缅甸华文文学的概貌。

    这期纪念朱波吟社五十周年金禧社庆专号诗集《吟草》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金禧社庆”篇的诗词,以回顾吟社半个世纪的历程及展望将来为主。诗中表现出诗人们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强烈责任感,他们把诗词作为“国粹”,以“宣扬国粹”作为诗人和诗社的重任。这是一大特点。比如:“硕果仅存须爱惜,发扬国粹写根由。”(郑天禄)“宣扬国粹居前首,文艺交流共负肩。”(蔡景濂)“宣扬国粹当肩任,共结吟缘播九州岛。”“汉风丕振心和力,国粹维扬主亦宾。”(胡艳钦)“宏扬汉粹励新秀,翰墨雅缘播九州岛。”(林芳彦)“社庆今迎五十周,宣扬国粹赖吾俦。”(赵振恒)“发扬国粹勋芳着,树帜天南名独荣。”(郑锦照)“宣扬国粹人生责,磨琢诗章客地传。”(余锦荣)“宣扬国粹原无忝,墨守成规互唱酬。”(洪我东)

    缅甸华侨和华人对于祖国中国始终怀着一份强烈的感情,他们的心与祖国相连,他们的脉搏与祖国一起跳动,对于香港回归祖国﹐对于中国的建设成就,他们都怀着兴奋和喜悦心情。他们在诗中直抒胸臆,表达出他们那种海外赤子之情。如郑锦照的诗句:“歌颂神州新气象,欢呼两制划时篇。”(《朱波吟社五十周年颂》)又如郑有添在《欢呼祖国选出新领导人》里写道:“群贤毕集华堂来,国计民生议展开。事理分明谋善策,胸怀坦率不疑猜。同心同德论兴革,群策群筹扫毒灾。际会风云经考验,大风大浪见真才。”而胡尚信的《三峡工程》,为三峡水库描绘了美丽的远景:“辟地开天世纪功,江河截断坝如虹。千寻峡谷沉江底,一片波光出太空。旱患全凭兴水利,农民致富米粮丰。巨轮日夜穿梭过,直达环球贸易通。”王储物的《香港回归(其二)》,用这样的诗句歌颂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则徐含笑九泉埋,雪此天仇慰恨骸。隔水孤儿娘再抱,天涯裔子众开怀。屠刀放地能成佛,勒马收缰避险崖。不愧青天呼邓伯,协调两制早安排。"

    诗人大多数是从中国去的老一辈华侨,久居客地,他们的诗中经常流露出思乡怀旧,离愁别绪的情怀,以及对于人生经历的回忆和感叹。尤其是在节日,这种情愫往往寄托在诗篇中。这是诗集的又一特点。如蔡敦堂的《春节》﹕“佳节由来游子恨,异乡异曲独徘徊。"又如李光灿的《回忆书感》﹕“作客南洋六十年,深尝世味学痴颠。……漫将旅况从头忆,樽酒吟轩感慨篇。"又如胡艳钦的《偶吟》﹕“岁月太匆匆,浮生一梦中。昔日青少友,今日已成翁。恨别千山隔,相思两地同。唯求身体健,有幸再相逢。"再如蔡锦谋的《客感》﹕“二十年来渡海过,祗因田薄困难多。帆扬风号橹声急,辞祖别宗慈泪沱。一片汪洋憧远景,千秋事业肇朱波。峰回路转换天地,落叶归根忆旧窝。"以及李毓荣的《怀乡》﹕“卅年久滞念家乡,岁岁有人频往还。愧我飘零志未遂,羡人如愿心清闲。时怀挚友痛长别,每念远亲难照关。他日荣旋偿夙愿,举杯畅饮尽欢颜。"胡肯堂的《新庭杂咏》﹕“每觇秋月忆髫龄,物换星移发半青。历遍天涯羞故我,萧然犹似一飘萍。"

    从这期《吟草》还可以看到,诗作在题材、人物、风土人情,以及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有着浓郁的当地色彩。这是诗作的另一特点。

    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寺院林立,全国超过八成人口笃信佛教。在缅甸长期居住的华侨华人,“客地早成为故里,民风淳朴乐相将。”(李光灿《重午书感》)他们既保持着中华传统文化,又受到当地佛教的影响﹐这也可以在诗中看出来。如欢度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有:“金牛劝勤倦返天上,玉虎迎祥到德邻。”(郑天禄《颂虎年》)“锣鼓喧天千户庆,龙狮竟舞百家春。”(林芳彦《迎春》)佛教色彩的诗句如:“塔影椰阴添逸兴,鸦声梵响助幽深。”(陈建邦《朱波吟社成立》)“……人欲未能如佛觉,佛们可否指人迷。尘心毕竟何时了,且寄闲舟彼岸面。”(钟光《题福山寺清水祖师宫》)“面目不尘真凈土,身心如溶古恒河。”(陈建邦《寺游偶感》)缅甸仰光的大金塔世界闻名,蔡景濂的《游大金塔偶成》也写得好:“欲静凡心礼佛陀,梵音袅袅出岩阿。禅机参透本忘我,勘破俗尘因事多。入定不多似止木,现身说法口如河。金光万道传真谛,玉砌千阶颂赞歌。”

    这些诗作在语言运用上有浓郁的本地色彩,在诗句中掺杂了不少当地民族语言、英语和方言。如陈尊法的《沁园春.社庆五十周年致缅华诗友》中有“金塔高崇,划袜攀登”,“叹纱笼依旧,后生番语,沟通不易”的句子,其中“划袜”是指任何人到了寺院,都要脱鞋,只穿袜子;“后生” 、“番语”都是闽南方言,分别指年青人和外国话;而“纱笼”是缅甸人不分男女都穿的一种围裙。又如陈兰生的《赠灵光法师(之二)》中的“香花飘动丁前水,乞与人心洗泪痕。”其中“丁前”是缅甸语泼水节。

    与所有海外华文文学一样,缅甸的华文文学也与中国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深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然而,由于缅甸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加上西方国家的封锁,缅甸华侨和华人与外界、外国的文学接触得较少,因此外国新的文学思潮、流派基本上没有对缅甸华文文学产生影响;现代中国文学在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有了变化,不断在探索,但缅甸华文文学几乎保持原来的模样。从这期《吟草》诗集中可以看出,不少的诗作仍然停留在表层的写景、叙事和言情,缺乏有依托有目标地探索诗歌的走向。不过,话说回来,缅甸华侨和华人文化界人士在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被禁止的三十多年间,仍然冲破困难,努力地维系中华文化和华文文学的承传,实在让人敬佩。


注释﹕

    [注1]江忠,见朱波吟社五十周年金禧社庆号诗集《吟草》刊前语,1998年7月。            



 
0
0

Comment list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