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养羊业介绍
缅华网: 伊江树
8月3日缅甸官方报纸《镜报》,刊登了一篇介绍缅甸养羊业的文章,作者是钦山莫博士(Dr. Khin San Maw)。这是一个较少人注意到的行业,但在干旱的缅甸中部地区,却可能是能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一个行业。
在人类驯化饲养的动物中,有哪一种动物,不仅其的肉、奶、皮、毛,甚至连其排泄物都能为人们广泛利用呢?如果你一时想不出,那可以告诉你,羊就是这么一种动物!
羊曾被西方人称为是“穷人的奶牛”(Poorman’s cow)。在人类发展史上,羊也可能是最早被驯化饲养的动物。只不过它们很容易返回大自然生活(也有人说是“野性难除”),故无法像狗、猫那样成为人类的宠物,而只能列于牛、马之类的畜牧动物之中了。
在全球范围内,东南亚、东欧、西亚及美洲地区,人类的祖先都是将野山羊捕获后加以驯化饲养的;唯有澳洲地区的羊是从其他地方输入的(澳洲似乎从来就没有野生的羊类动物存在)。根据伊朗地区所发现的的化石推算,在距今1万年前羊就已经进入人类生活中了。距今8000到9000年的时候,西亚地区的人类就已饲养着大批的羊群了。而根据世界粮食组织的统计资料,现在世界上饲养的羊总数大概有9亿2400万头之多了。
在古代游牧民族所饲养的动物中,羊和牛、马、骆驼等相比,只能算是“小儿科”的动物。不同的羊种体重当然也有差异。例如体型巨大的Boer羊种,体重就在140公斤以上;而小型的羊种体重则只有20到27公斤左右。非洲有一种矮种羊体高甚至只有41到58公分而已。
和牛、骆驼等一样,羊也是反刍动物,其体内有四个胃。由于品种及环境差异,羊的成年期为3个月到15个月不等。多数的饲养者在母羊还未达到其标准体重的70%时是绝不配种的。生长在热带地区的羊一年四季都可交配,怀孕期为150天。多数母羊一次生两胎,但也有一次生一胎及三胎的。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年龄及喂食的不同情况,产乳量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羊是吃百草的动物。其实不只是草,什么东西它们都想吃,包括塑胶袋及纸盒等,这是饲养者应注意的一件事。基本上羊是“最健康的动物”,和其他家畜相比它们生病的机率很少。就是在动物们的各种流行病都很多的今天,只要饲养者多注意,羊群们在家畜界中继续保持着“健康冠军”的头衔还是没有问题的。
有一个实例可以说明羊群能够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当年欧洲航海家们远渡重洋寻找新大陆时,为了能每天都喝到新鲜的奶,在船上特别带上了几只羊。当时的想法还有:一旦羊儿们在船上有个三长两短,就将它们杀了当肉吃。但没有想到这些羊儿和他们一起航海,船员们有生病及不服水土的情况出现,羊儿们一直到航海结束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但羊群们却最怕雨水,一下雨就跑回羊棚内避雨。所以在干旱的、很少下雨的缅甸中部地区很适合养羊。
目前在缅甸境内饲养最多的羊有以下三种品种:
第一种称为腾珊(Htain San)种。主要饲养地为曼德勒省的卜巴(Popa)山地区及马奎省的稍(Chauk)县、南卯(Natmauk)县等地区。该羊种体型较大,身白头黑,公羊平均重50公斤母羊重30公斤。
第二种称为测尼(Gyeit Ni)种。饲养地为曼德勒省的德达吴(Tada-Oo)、新阶(Singaing)、叫栖(Kyaukse)等县区。该羊种同样是属于体型较大的种类,身上毛皮色彩为褐红色(故称为测尼,缅语尼Ni就是红色的意思),体重公羊为50公斤母羊42公斤。
第三种为魏达李(Waythali)种,饲养地为马奎省的帕科库(Pakokku)、耶沙皎(Yesagyo)、报(Pauk)及棉(Myaing)等县区,这些地区都是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的地区。该羊种体型较小,毛皮色为黑褐色,体重公羊为38公斤母羊30公斤。
饲养的形式大都是放牧式的,一位放羊娃大概可掌控35只到40只的羊群。每群羊中有一只配种的大公羊及另外一只小公羊,其余的公羊在7—8个月大时就动了阉割手术。一般母羊在7—8月大时就可配种,一年能配种两次。
由于羊是吃百草的动物,任何植物,即使是含刺的热带干旱植物荆棘、灌木丛等,它们都能吃并消化之。农作物收割后剩下的根、茎、稻草等,它们也能吃。当然为了使自己的羊群能健康地成长,饲养者还得喂它们一些有营养的饲料,诸如豆饼、豆渣、芝麻饼渣等。
现在介绍缅甸中部干旱地区大规模饲养羊群的两个县区的情况。
(一)仁安羌县
仁安羌(Yenangyaung)市是有名的石油城(笔者按:1942年时,中国远征军曾在此地展开殊死战斗,救出被围的英军而闻名天下)。现在这里有一个NGO组织—泰皇公主基金会(Mas Fah Luang Foundation),援助这一地区贫困的村民们。援助的方法是:为每户贫苦家庭提供11只羊——1只公羊和10母羊。该活动在前几年展开,对当地的养羊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这11只羊群中生出的小羊,可以一次2只、3只地还给基金会,到满11只时就算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剩下的羊群就属于这个家庭所有。通过这种方法使贫困的家庭有了自己的“财产”,他们的生活也就稍为宽裕并有了一定的保障。还给基金会的11只羊可以再用来援助其他贫困的家庭。
饲养的形式照旧是放牧的方式。羊棚都是低矮的茅屋,上面用棕榈叶当“屋顶”,周围用棕榈枝当篱笆围起来。由于是就地取材——当地棕榈树多的是,所以羊棚建筑费用也不高。接受援助的家庭在还没有还清11只羊之前,如碰到急需钱用(诸如家人生病需要医疗费等)时,可来和基金会计划的负责人商量,在确定情况属实时也可先将自己的一些羊只卖掉救急。羊群的健康问题(诸如需要打预防针等)有专门的兽医负责处理。这个计划不仅是帮助当地人民脱贫,也是推动养羊业发展的一项工作。
(二)耶沙皎县
马奎省的耶沙皎县,目前有羊棚2000多座,羊群25万只。该县的81个乡中,有50个乡是养羊的乡,故被人们称为是“羊城”——Goat City(这羊城可不同于中国的羊城广州,这是名副其实的“羊”城)。
耶沙皎县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事物。这里有“最有学问的高僧”,有“最锋利的刀”,有“最香的德那卡(黄香楝)”,现在又有了“最能养的羊”。这个地区最高温度达到摄氏44度,年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羊群们就地放养,十分方便。整个县境中,65%都是德那卡园,这些地方为羊群们提供了天然的食物。羊群们进入德那卡园内,将德那卡树周围的灌木丛、藤蔓、杂草等全部吃掉,但就是不吃德那卡树或啃其树皮。所以,德那卡园主也十分欢迎这些羊群来帮忙他做这些“清理工作”。
耶沙皎县养羊业中最引人骄傲的是:牧民吴苏乃(U Saw Naing)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颁发的“杰出饲养奖”。他的羊棚里饲养着250至300头羊,为羊群们盖的能遮风挡雨的羊棚花费30万元(缅币),用当今城市的建筑物标准来看并不算贵。最主要的是他饲养的羊以他的名字“苏乃羊”闻名于马奎省及实皆省的一些县区。在他的经营饲养下,5个月的公羊体重就能达到50公斤。所以他被选为“最杰出的饲养人”可说是实至名归。
羊是一种经得起各种“考验”的家畜。饲养羊时可按国际标准“科学化”饲养,也可因地适宜放牧饲养。所以对缅甸中部干旱地区来说,养羊业是一个十分有发展前途的行业。
(作者Dr. Khin San Maw最后向农牧水利部的常务秘书Dr. Khin Zaw,耶沙皎县畜牧局局长Dr. Myint Soe,泰皇公主基金会负责人U Myo Hlaing Oo, Daw Zin Min Lin, Dr.Htet Htet Khaing, Dr. Chit Ye Lei, Dr. May Thu Thu Aung等特别致谢,感谢他们介绍有关养羊业的详细情况。)
(缅华网 伊江树报导)
Comment list 共有 0 条评论
最新导读

热门文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