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曾为毛主席周总理任缅甸语翻译的程瑞声:主席调侃我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历史回眸 发布于2013-07-17 23:04:57 共2756人阅读
文章导读 访曾为毛主席周总理任缅甸语翻译的程瑞声:主席调侃我

 

访曾为毛主席周总理任缅甸语翻译的程瑞声:主席调侃我

 

1956年11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缅甸领导人吴努,中间为程瑞声。

 

1961年1月6日,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身着缅甸民族服装参加由缅甸总统吴温貌主持的独立节招待会。前排右二为周恩来,右一为吴温貌,右三为吴努,右四为陈毅。周恩来身后为程瑞声。(均资料照片)

   生于上海的程瑞声,是新中国第一位缅甸语高级翻译。这位77岁的老大使说起往事来如数家珍:“我先后为毛主席当过7次缅甸语翻译。给周总理当翻译的次数难以计算,总理一生九访缅甸,我陪同了7次。我还为刘少奇、宋庆龄、邓小平、邓颖超等领导人做过翻译……”

  1950年,缅甸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上世纪50年代,中缅关系日益亲密;1957年,陈毅在《赠缅甸友人》中深情写道:“我住江之头,你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1960年,缅甸成为首个与新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国家。

  中缅外交,在新中国初期外交史中引人注目。重拾“胞波”之谊,离不开中缅老一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与积极推动。

  而程瑞声亲历其中。

  毛主席风趣调侃我

  1956年10月,22岁的程瑞声得到通知,将为毛主席担任缅甸语翻译。这年11月初,缅甸领导人吴努将访华,与中国领导人商讨边境问题。

  “我当时真是既兴奋又紧张。”程瑞声笑着回忆。

  那年11月4日中午,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了吴努一行。在和缅甸客人握手之后,毛主席也与程瑞声握了手,“主席那样和蔼可亲,我的紧张心情消失了”。这是程瑞声的初次上阵,翻译采用双重制,即:毛主席的话由其他同志翻译成缅甸语,而吴努的话则由程瑞声译成中文。

  那次之后,程瑞声又多次为毛主席当翻译,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1960年10月9日那一次。

  那天晚上,毛主席在怀仁堂观看缅甸文化代表团的专场演出,程瑞声负责为毛主席解说节目内容。当时偌大的礼堂里,毛主席与程瑞声两人并排坐在一起。演出过程中,毛主席问他,缅甸人名中为什么常出现“貌”、“吴”?程瑞声告诉主席,缅甸人只有名,没有姓。“貌”是男子对自己的谦称,“吴”是对其他男子的尊称,“郭”则是男子平辈相称。以吴努为例,他自称“貌努”,别人则尊称他“吴努”,关系密切的平辈又称他“郭努”。程瑞声回忆道,毛主席对此很感兴趣,饶有兴致地与他聊了一会儿。

    1965年7月26日,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接见了来华访问的缅甸革命委员会主席奈温将军。程瑞声看到,宾主交谈甚欢,毛主席在奈温进出的时候都拉着他的手。会谈结束后,毛主席幽默地对程瑞声说,你的样子长得像外国人。回到家,程瑞声对着镜子看了又看,也没觉得自己哪里像外国人了,“可能是因为我的外语讲得比较流利,当天又身穿西服,主席风趣地调侃我吧”。

中缅在边境大联欢

  1956年12月10日到20日,程瑞声首次作为翻译随同周总理出访缅甸。“这次出访是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光辉一页。”程瑞声说。

  此前,两国领导人已就边界问题达成初步共识。周总理此行是希望促进中缅两国边民友好,在缅甸先后访问了同中国接壤的克钦邦与掸邦。12月15日下午3时,周总理与缅甸总理吴巴瑞乘车抵达两国交界处的芒市畹町镇缅方一侧。在畹町桥头,两国总理下车步行,共同走到中方一侧。数千中国各族群众在路边载歌载舞,欢庆这一历史性时刻。

  程瑞声至今感慨:“在世界外交史上,两国领导人在边境城市会晤,是常有的事。但两人一起步行跨过边界,从一国走到另一国,却少之又少。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创举。”

  第二天,在芒市大会广场,中缅国旗迎风飘扬。按照民族习惯,主席台两侧栽上了象征和平、友谊、吉祥的甘蔗、芭蕉和松树。下午1时,来自中国云南傣族、景颇族、拉祜族以及缅甸的克钦族、掸族的1.5万名群众,陆续到达会场。在台下群众欢呼声中,中缅边境人民联欢大会开始,两国总理先后发言。周总理在发言中强调,中国应该采取更多的主动措施,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中方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贯信守不渝。这也是程瑞声生平所做的规模最大的一场翻译。

  “中缅边界问题能够最终顺利解决,离不开周总理的调查研究工作。”程瑞声回忆说,边界问题解决后,周总理办公室给外交部送来一箱材料要求归档,正在亚洲司工作的程瑞声负责此事。打开箱子,里面放着几十本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资料,有历史典籍、学者研究文章,还有中缅地图。每份材料上,都有周总理阅读时用毛笔所作的圈点。难怪毛主席会对缅甸领导人说:“总理读了几本书,把过去的文件和书都研究了再研究。”

  几十年后的今天,程瑞声还牢牢记得:1965年4月26日到28日,周总理最后一次访问缅甸期间的一件小事。

  那是28日早晨,已经调到缅甸使馆工作的程瑞声,与同事们一起去机场送行。在机场,当周总理将要登上飞机舷梯的时候,或许是发现程瑞声不再随同回国,他忽然转过身,快步走到程瑞声面前,握住他的手说:“瑞声,谢谢你。”随后才重新登梯上机。

周总理三穿缅甸服

  缅甸传统服装十分别致:男子上衣为无领马褂,这是从中国传入的;下装为纱笼(筒裙),传自印度;而头巾,则是缅甸民族固有的。在程瑞声的记忆中,周总理穿过这身充满民族特色的服装,而且一共穿了3次,“此前吴努访华两次穿着中山装,总理强调各国平等,决不搞大国主义,因此有了穿缅甸服的决定”。

  1960年4月15日,周总理乘专机抵达仰光。那天正好是缅甸泼水节的最后一天,周总理欣然接受吴努建议,穿缅甸服参加泼水节。程瑞声还记得,总理穿着布料方格纱笼,肩上还披着一条浴巾。当时,在穿衣时出现了两个小难题:一是纱笼是打结系住的,代表团成员担心滑下来出洋相,程瑞声建议大家系上皮带,做到“外松内紧”;二是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都不习惯穿夹脚趾的缅式拖鞋,程瑞声和同事就把自己穿的通口拖鞋换给了他们。

  为了方便泼水,周总理和吴努坐上了吉普车。作为翻译,程瑞声陪同二人坐同一辆车。

  吉普车队先后路过4个泼水彩棚。当时周总理刚种过牛痘,不宜碰水,同志们建议他象征性地泼一下。但周总理从中缅友好出发,每到一个彩棚都下车,兴致勃勃地和缅甸群众相互泼水。

  第二年1月,周总理又率中国代表团访问缅甸。1月6日,缅甸举行盛大的独立日招待会。周总理再次身穿浅色绸缎纱笼,白色丝质上衣,头巾也非常考究。由于不需要过多行走,这次周总理换上了缅式拖鞋。第二天,周总理在吴努的陪同下,访问中部重镇曼德勒。吴努说,周总理穿缅甸服装在仰光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曼德勒是缅甸古都,希望能再穿一次。周总理接受了这一提议。这次缅方准备了一件带有花纹图案的缎料纱笼。于是当天下午,周总理在乘船游览伊洛瓦底江的时候,第三次穿上了缅甸服……1988年3月15日,程瑞声以中国驻缅甸大使身份拜访吴努时,吴努对他说:“我在印度时曾有记者问我,在世界上最崇拜谁,我毫不犹豫地说:周恩来。”

  1956年,中缅两国总理在芒市共同种下了两株缅桂花树苗。几十年过去,这两棵小树,已长成10余米高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回首过去,程瑞声告诉记者:1950年,当新中国外交事业百废待兴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关系,时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决定,培养非通用语言干部。于是,1952年8月,正在北京外国语学校英语系学习的程瑞声,被派往中国驻缅甸使馆担任学习员,开始了“不正规的学习”,以当地华侨为师,从缅甸语小学课本学起,加上阅读当地报纸……

  就这样筚路蓝缕,就这样艰难起步,就这样走向今天。

  程瑞声简历:

  1934年生于上海。1951年—1952年在北京外国语学校英语系学习。1952年—1960年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工作。1960年—1964年在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工作。1964年—1966年任中国驻缅甸大使馆随员。1966年—1979年任外交部亚洲司科员、副处长、处长、副司长。1979年—1983年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参赞。1984年—1987年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1987年—1991年任中国驻缅甸大使。1991年—1994年任中国驻印度大使。现为中国南亚学会顾问、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本报记者 洪俊杰)


文章出处:http://www.022net.com/2011/6-27/456547372722026.html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