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历史|是什么导致浦甘王朝的衰落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历史回眸 发布于2016-09-18 16:43:47 共2880人阅读
文章导读 解读历史|是什么导致浦甘王朝的衰落

 

  (阿努律陀)

披因比亚是缅甸的第一任君主及统治者,他于846年-878年统治缅甸。他为克鲁王之子,于846年建立蒲甘王国,后把首都从坦巴瓦底(即今日的普瓦萨)迁往蒲甘。

1044年,阿努律陀即位为国王。 据缅甸《琉璃宫史》记载,阿奴律陀为求佛牙曾到过中国的云南大理。而中国史书也记载江喜佗于1106年遣使来中国通好,受到礼遇。

蒲甘王朝瓦解的外部原因,在浦甘王朝衰落末期,中国古代元朝皇帝忽必烈于1271和1273年两次遣使至蒲甘劝降,均遭缅王那罗梯诃波帝拒绝,并将来使杀害。1277年又派兵进犯云南的干额、金齿等地,忽必烈派兵击退浦甘军队,史称牙嵩羌之战,并乘胜攻入缅境。1283年元军南下攻打浦甘,又在江头城大败浦甘军队,缅王弃蒲甘城南逃,史称“德由披敏”。1285年缅王那罗梯诃波帝遣第达巴茂克高僧出使元朝议和。元廷同意议和,派怯烈出使缅甸,尚未谈判,缅王已被其子梯诃都所杀。梯诃都幼子桥苴继位,全国骚乱,各地封建主乘外患内乱之机,纷纷独立(见阿瓦王朝)。势力强大的掸族三兄弟废黜桥苴,夺取了蒲甘政权,从而加速了浦甘王朝的衰落。

其实蒲甘王朝瓦解的内部原因,主要是由于寺院经济的过度发展,动摇了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大兴寺院、佛塔,耗尽了王朝的财力物力,中央政权已无力控制周边地区,内部矛盾却加剧,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而掸、孟、若开等民族居住的边沿地区,则已发展经济,增强了实力,加强了地方独立性。所以王朝衰落已是大势所趋。

 

 

 

当时那罗波蒂悉都所掌控的一个中兴局面,没有能维持多长时间。1210年,那罗波蒂悉都身亡,其子难坛摩耶继位,蒲甘王国开始进入衰落时期。

蒲甘最后一个大兴寺庙建筑的国王——难坛摩耶。他兴建佛寺的物力财力,实则不是来自蒲甘附近,而是来自遥远的西部地区。这说明蒲甘王朝的国库已耗空。蒲甘王朝经历了近百余年的黄金时代,此时已然是到了强弩之末。

导致蒲甘王朝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蒲甘诸王大兴寺塔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寺院经济的发展。从阿奴律陀起,蒲甘的历代国王利用小乘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人民思想的工具。为此,他们大兴土木,广建寺塔,并把大批的土地赠予寺院。仅在首都蒲甘一地,就建造了约4000多座寺塔,至今仍保存着上千座佛塔。因此浦甘被称作“万塔之国”就是这么由来的。在蒲甘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为全国性的统一宗教的物化象征的寺庙的建造,对于超越地区和地方政治集团或部落的统一国家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大兴寺塔和寺院经济的发展,又从两个方面瓦解了蒲甘王国。一方面,大规模地兴建寺塔,使得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能用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耗费于佛事活动中。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赠予寺院,使得土地、劳动力和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寺院,统一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越来越受到削弱,造成王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僧侣。中央政权式微,无法制约地方势力发展.最后导致了统一国家的瓦解。根据碑铭记录的赠予寺庙土地的记载估计,蒲甘时期赠予寺庙的土地共约有364389英亩,而当时蒲甘王朝腹心地区缅甸中部的全部耕地仅在50万英亩到60万英亩之间,寺院土地竟占了60%左右。也就是说,到蒲甘王国后期,寺院的经济力量已远远超过了国家政权。

 

 

1234年,迦娑婆继承难坛摩耶的王位后,也曾企图重振蒲甘王朝的基业。他下令收回以前的国王赐给寺庙和寺院的土地。但是,他的指令遭到强大的僧侣势力的抵制而遭到失败。蒲甘王朝的衰落已经不可挽回了。

迦娑婆统治的末年,国内的阶级矛盾已经十分明显,失去土地的劳动人民不得不铤而走险,沦为“盗贼”,蒲甘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危机。

1254年,蒲甘王朝的末代君王那罗梯诃波蒂登上王位,蒲甘王朝已日薄西山、奄奄垂尽。王国的土地大部分已属寺院所有,国家的经济力量衰竭,经济基础已从根本上动摇;大量人口落发为僧,不事生产,不负担赋役,又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国内许多地方民不聊生,起来反抗;少数民族上层乘机割据一方,反抗缅族的统治。在北方,掸人势力崛起;南方,孟人在其首领塔拉布亚的领导下举起反抗旗帜;西南部的阿拉干,宣告独立。蒲甘王朝的末日临近了。

在蒲甘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时候,上层统治阶级仍然穷奢极欲、横征暴敛,这就加剧了蒲甘王朝的统治危机。那罗梯诃波蒂登位后,狂妄地自称为“三千六百万大军的最高统帅,每日三百盘咖喱饭的吞噬者”,并自夸拥妻3000。他登位后,就不顾国贫民穷,大规模地强征民力,兴建弥加罗塔,前后共用了6年时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搞得民怨沸腾。当时的一首民谣说:“宝塔建成,国化灰尘”,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蒲甘统治阶级的强烈愤怒和不满,也反映出蒲甘王朝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元朝崛起

正当蒲甘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中国古代强大的蒙古势力于13世纪初在蒙古草原崛起,便迅速南下,以包围当时的宋王朝为目标,于1253年进入云南,1254年攻克大理城,灭大理国。1274年(至元十一年),元朝在原来大理国疆域的基础上,建立了云南行省。

 

 

早在建立云南行省前,元朝于1261年在永昌(今云南省保山市)设置了金齿等处安抚司。金齿地区指怒江中游和伊洛瓦底江上游两岸地带,大致上相当于现在中国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缅甸的掸邦地区。7世纪后,这一地区先后置于南诏、大理国的统治下。但蒲甘王朝兴起后,势力向北发展,迦娑婆时,江新(今八莫附近)已是蒲甘王朝的北部重镇,其势力范围,则到牙嵩羌(今云南省梁河县)。蒲甘势力向北发展,金齿地区首当其冲。到元朝统治了云南后,金齿各部落纷纷归附元朝。蒲甘王朝对此深感不满,双方关系日趋紧张,便成了双方后来冲突的起因。

1271年(至元八年),中国古代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就已遣使诏那罗梯诃波蒂王纳贡归附。1273年,元世祖再次遣使者到缅甸,要蒲甘王朝“谨事大之礼”。蒲甘王朝虽已江河日下,但在当时中南半岛,还是一个泱泱大国。立国两百余年间,除了锡兰军队曾袭击南部沿海,还从来未遇到任何强大的外国势力。那罗梯诃波蒂又自恃兵力强大,当然不肯俯首听命。不仅如此,他还借口元使晋见缅王时以不脱靴为借口,杀了元朝使者。但当时元朝的目标是南宋(中国古代的一个封建王朝,分为背诵和南宋),对蒲甘只是要求其臣服而不是要占领其地,尽管使者被杀,也没有因此大动干戈。

直接导致元缅对争的原因,是蒲甘王朝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企图夺取金齿地区。1277年(至元十四年)“以阿哈禾(干额总管)内附,怨之,攻其地”,并准备“立寨腾越永昌之间”,触发了大规模的元缅战争。这次战役缅方的大将是释多罗伯,所率军队有象兵、骑兵、步兵,人数约4--5万,有象800头,马万匹。元军大理路蒙古千户忽都,总管信苴出兵增援。缅军象兵由于无铁甲掩护,在精于箭射的元军打击下溃败。“缅人逃遁,又为阿禾、阿昌(即今阿昌族)邀杀,归者无几”。元军很快取得了胜利。这次战役在缅甸史上称为“牙嵩延之役”。马可.波罗(约1254-1324年)在他著名的《游记》中,对这场战役作了生动而又详细的叙述。1277午,云南诸路宣慰司使都元帅纳速刺丁亲率大军,打到江头城,招降金齿部落12万户。至此,整个金齿地区纳入元朝版图。

1279年6月,元军“以天热还师”,缅军卷土重来。元朝下决心巩固这一地区的统治。1283年(至元二十年),忽必烈动员四川,湖南大军,以相吾答儿亲王为统帅,大举进兵,12月破江头城(今缅甸八莫),1284年2月破太公城(今缅甸达冈),1284年设征缅省,统治这一地区,浦甘王朝的主力军队在这次战役中丧失殆尽。消息传到蒲甘,那罗梯诃波蒂弃城而南逃。元军继续南下。那罗梯诃波蒂逃到卑谬之西的莱甲,唯恐元军继续进攻,就于1285年11-12月间派阿南达比西和默罕勃到太公城与元军和谈,次年又派高僧信第达巴茂克前去大都,亲见忽必烈。忽必烈接受高僧提出的“请勿派将士进驻”的要求,但要高僧还国时,“望将逃散之僧召回,劝人们安心耕种,待丰收安定之时告朕”。

正当元缅关系趋于缓和时,缅甸国内发生动乱。那罗梯诃波蒂在返回蒲甘途中,被其子梯诃都杀于卑谬。梯诃都还想杀死其弟达拉侯乔苴,但失手被自己的箭反射而死。元军乘缅军内乱而进,于1287年2月攻占蒲甘。此时,西部阿拉干已宣布独立,南部孟族乘机摆脱蒲甘王朝的统治,北部实际已处于掸族势力控制下。作为第一个一个全缅甸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蒲甘王朝就此瓦解。

其实到1287年以后,蒲甘王朝已名存实亡,缅甸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分裂时期。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