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缅甸外交——曲折中前进的艰辛探索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9-01-14 12:03:11 共1467人阅读
文章导读 五十年代的缅甸外交——曲折中前进的艰辛探索

李楠

回溯历史,可明得失。外交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交朋友,找伙伴的历史。本篇文章,小编邀请缅华网的网友们一起回顾缅甸刚刚建国时,是怎样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的。

从建国到五十年代中期,是缅甸这个新生的国家基本外交政策的形成期,此时的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东西方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冷战的阴云密布在战后世界各国的天空中。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如何交朋友?和谁交朋友?成为了彼时摆在缅甸领导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坎坷的结盟之路

国际关系学科鼻祖,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奠基人摩根索将结盟视为国家寻求安全保障的重要途径。缅甸地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地缘政治博弈的前沿地带,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国家的安全。在自身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摆在缅甸面前的有两条道路:结盟和中立。在1948年独立前夕,缅甸的民族主义运动领导人在设想、规划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是倾向于与外部结盟的。国父昂山曾在慎重分析国际局势后,有言云“我们必须有朋友和盟友……我们不能孤立。”同样,吴努总理也做过寻找盟友的尝试,他说“我们必须要寻找好的盟友” 但是,事实缅甸寻找盟友的尝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缅甸想要结盟,有三个主要的选择。

第一,和苏联、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结盟,但是这条路一开始就被堵死了。原因很简单,你不情我不愿。一方面,独立后的缅甸无论是在制度上,还是外交政策上都与英美更为接近。倒向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是缅甸领导人压根没有考虑过的选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阵营也不接纳缅甸的加入,当时苏联推行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外交政策,这也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指导方针。缅甸独立后奉行的制度、意识形态和西方相近,自然被排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范畴。

第二,与英美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由于历史渊源和现实利益等缘故,缅甸在建国初期确实与英美打得火热。虽然,1948 年缅甸和平地获得独立,并退出了英联邦国家,但是独立初期英国在缅甸仍然具有特殊的影响与地位。1947年8月29日,双方在仰光签署了为期三年的英缅防务协定,规定只有英国有权向缅甸陆海空三军派遣军事顾问团训练缅甸军队,英军根据“和平时期的惯例”可以进入缅甸领空和领海。缅甸虽退出英联邦,但还是英镑区的成员国。大米是缅甸的经济支柱,但大米出口由英国政府独家代理,并通过英格兰的银行账户以英镑结算。缅甸的石油、采矿、电力等重要部门仍为英国资本所掌控。同时,在内战之中,正是英美的支援使得吴努政府摆脱了内战中风雨飘摇的危机处境。从以上史实,可以窥见彼时英国对缅甸仍然具有相当影响力。不过,美国的外交政策一向是全球一盘棋,缅甸地缘位置固然重要,但是却不是美国最为关切的地区,因而缅甸在尝试同美结盟的过程中屡屡碰壁,“二当家”英国虽然念及旧情,怎奈昔日辉煌的日不落帝国已经日薄西山,实力不济,缅甸也未能从英国得到预期的利益。军官培训被拒,承诺的援助缺斤少两,吴努眼中所谓的“最友好的”“最坦诚的”缅英关系,在缅甸人满怀期望的援助诉求被英国冷遇、英帝国主义与国内叛乱藕断丝连之下,自然遭到打击,导致缅甸对英国的信任与期望降低。1953年缅方通知英国,1947年签署的《英缅防卫协定》在1954年1月4日终止,不再签署新的协定。

第三,与国际上第三股力量,新兴国家结盟。1947年12月,缅甸外长访问印度后提出,希望与印度一起在东南亚成立一个以二者为核心的联盟,防范外部的侵略。1949年5月,吴努向尼赫鲁建议印度、巴基斯坦、锡兰和缅甸四国签署共同防务与经济条约,但尼赫鲁以时机不宜为由否决了这一提议。1951 年,缅甸外交部长访问印尼、印度和巴基斯坦,询问三个国家是否可以缔结区域性联盟之类的关系,结果因对方均顾忌中国的反应而作罢。

三条道路的破灭表明了缅甸不应该再寻求结盟作为维持自身安全的选项。这时,坚定地走不结盟的中立道路,进入了缅甸领导人的视野中,往后的事实也证明,这条道路走通了,也走对了。

中立——顺应事情变化的明智之举

要说缅甸中立政策确定,其实是很早的,早在1949年缅甸政府就明确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但正如前文所述,一开始,缅甸并没有很好地执行不结盟政策。实际情况是,缅甸的不结盟政策是一种回归,是寻求结盟的举措效果不佳,缅甸高层经过反思批判的结果。缅甸自身寻求结盟的坎坷过程前文已有论述,因而本节的重点在于世情变化对缅甸走向中立政策的推动。

五十年缅甸回归不结盟政策,是国际环境变化的结果。在国际环境变化里,又可以划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部分。推力,来源于英美,前文已经分析过,缅甸建国伊始是亲英美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矛盾和不信任逐渐加深,关系也自然日渐疏远。首先是在援助问题上,一开始,缅甸高度重视同英美的关系,然而美国人在对缅甸的观感上,认为缅甸还是奉行着实务主义外交,并没有和社会主义阵营划明界限,导致其对缅甸军队和缅甸政府持不信任态度。因而,英美对缅甸的援助要么延宕不整,远低预期,要么就是直接以拒绝回应。同时,美国的战略重心不在东南亚,对缅甸的诉求自然难以给予充分的重视。最重要的是,美国支持退入缅甸的国民党部队的举措触及了缅甸的底线,长此以往,自然降低了缅甸对英美的好感度。从拉力上来说,是在于中苏对缅的态度改变。中缅、中苏建交很早,但是一开始双方关系却颇为冷淡,在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外交方针指导下,缅甸被视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走卒”,不被中苏信任。然而,随着缅甸对外政策的调整,中苏对缅政策也有了改动。一方面,缅甸调整了对中入朝参战的态度,并积极呼吁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做法既促使中国改变之前将他们简单视为西方“傀儡”的认识,又为实施新的和平外交政策提供了动力与依据。此后在国际舞台上,双方的交往日益密切。1953年5月20日,周恩来在会见来访的缅甸劳动考察团和缅甸驻华大使时,称“缅甸政府6月间停止接受美援,使许多亚洲国家感到兴奋”。另一方面,1953年斯大林逝世也使得苏联对外政策迎来了调整的空间。苏联开始改变以往强硬地以意识形态划线的的外交政策,开始重视并拉拢新兴亚非拉国家。尤为明显的是,苏联改变了对中立外交的否认态度,开始调整缅苏关系,并对联对缅甸中立外交政策给以很高评价,特别是缅甸拒绝参加美国组织的东南亚条约组织。

综上,国际上推拉的合力让缅甸在五十年代坚定了不结盟中立的步伐,找到了大国博弈中保证自身安全的生存之道,并促使缅甸成为了上个世纪“不结盟运动”的重要一员。外交政策传统反映一国长期、稳定的对外行为的偏好与倾向性。缅甸人在确立中立外交政策。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不安全感、地缘心态、对大国的防范、对自身的定位与认识,是构成中立外交传统的基本要素,已内化为缅甸传统的政治文化,也是外界观察其外交政策趋势的基本维度。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