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对峙事件:“不开第一枪”还有效吗?

编辑:直播港澳台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7-07-26 13:01:05 共1586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中印边界对峙事件:“不开第一枪”还有效吗?

作者:王义岩

来源:直播港澳台

从6月18日印度军队跨越中印边界锡金段入侵中国领土以来,印度军队保持这种非法入侵的状态(从性质上讲这不是民事人员违反边境法律的非法滞留)已经一月有余,这恐怕是1962年以来中印边界发生的最严重事件。中印边境对峙事件时有发生,为什么这次性质会如此严重恶劣?印度为什么如此嚣张?古人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笔者从反思我方的角度,大胆设问,以求诸位高见。

1.我方该怎样把对印整体战略优势转化为边境备战优势?

普遍观点认为,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打掉了印度的霸权主义野心,打退了印度在中印边境一线的蚕食入侵,打出了中方的决心和士气,自此中印边境保持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和平稳定。这个逻辑上看起来合理的论断隐藏了数十年来中印双方围绕边界问题在军事、外交等层面展开的矛盾运动。五十年来,两国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双方就边界问题展开的外交磋商和谈判也一直进行,这些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的接触和安排都是在朝着有利于双方战略缓和的方向发展。但是,唯独在军事方面,双方围绕边境地区的作战准备存在很大差异。

根据媒体也许是不准确但可能基本符合事实的报道,印度战后以来在边境地区一直加紧扩军备战,大量修建基础设施和战备工程,使得印度在兵力配置、前沿部署等方面在质和量上明显超过中方,在中印边境一线明显占据战术层面的军事优势。相反,正如有的军事专家分析认为,这些年来中国在中印边境一线作战准备方面则裹足不前,或者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抑或是如有专家分析认为中方把战略重点放到台海东海和南海方向,客观上对印度方向无暇他顾。总之,是没有把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取得的战略优势和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提升所取得的战略优势转化为一线的备战优势,使得在军事层面双方围绕边境问题的矛盾运动明显朝着有利于印度的方向发展,助长了印方的战略野心和战略冒险行为。

从这个角度讲,中印边界发生如这次的对峙事件甚至擦枪走火事件是必然的,是早晚都要发生的。

2.应对复杂的边境斗争,我方是否有实用的交战规则?

交战规则(Rules of Engagement)是西方军队使用的一个军事概念,它是指适用于武装部队(包括个人)的用以明确使用武力的情景、条件、程度和方式的内部规则和指令,核心是交战规则提供了使用武力或其他军事能力的授权。不同类型的作战行动和不同层级的部队都会有不同的交战规则,交战规则的制定通常会综合考虑政策、法律、战术要求等不同要素,比如军队参加战争行动和非战争行动其作战规则相差会很大。具体到中印边境地区,给一线边境部队的交战规则当然需要考虑中印双边关系、中方对外政策以及双边协议等国际法和国内法等不同因素,但不能把过多的战略层面的考量交由承担维护国家领土主权这一主要战术任务的一线官兵实施,不能把战略层面的指导意见机械地落实到一线部队的交战规则当中。

哪些属于战略层面的考虑呢?按照中方传统文化思维习惯和中印之间达成的共识,维护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维护中印关系大局,为两国高层会晤营造良好氛围,在国内有重大政治议程时维护安全稳定,这些都是战略层面通常予以考虑的。如何把这些战略层面的指导意见妥善地落实到边防部队的交战规则中去,既保证落实这些意见又不使过多的战略考虑束缚一线部队的手脚,让一线部队的交战规则简单明了,足以满足一线官兵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安全的需要,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

笔者认为,从目前公开的报道,特别是一些中印边境部队对峙的视频画面看,目前在统筹战略指导与战术规则方面,我方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些模糊认识直接导致边防部队的交火规则太过克制。

第一,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稳定应当容许必要的战术层面擦枪走火或小规模边境冲突,这两者之间不存在水火不容的矛盾。一般情况而言,边防部队为维护领土主权安全产生的擦枪走火或小规模武装冲突不至于导致大的全面武装冲突,因为双方都知道这是一线层面的战术行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允许存在这样的低烈度武装冲突可以防止大规模武装冲突的爆发,形成一定的缓冲地带。

第二,我们通常所说的“不开第一枪”是战略层面的要求,它主要是指战略层面中国不主动挑起战争,从而在战略意图层面防止误判和增强互信,但这样的战略要求不应妨碍边防部队在战术层面行使自卫权而使用武力,不能让这样的战略要求成为一线官兵维护领土主权和边防安全的束缚。特别是对于明显的越界等破坏国家领土完整和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的行为,应当给予一线部队自卫使用武力的充分授权。

第三,不应把边防部队的正常巡逻维权活动和国家政治外交议程直接挂钩。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思维,一般在高层互访或重大多边活动的情况下,相关国家应当在争议领域保持克制或缓和,为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但这种考虑不能绝对化。比如印度的做法就恰恰相反,近年来多次选择在中印领导人互访时机炒作中印边境事件。此外,不排除印方刻意利用我方国际国内重大政治外交议程时机捞取实际好处,因为印度知道中国有配合重大政治外交议程特别强调安全稳定的传统,对这样的时机加以利用似乎已经成为印度等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相处之道。因此,我方自己不应把正常的例行边境维权与政治外交议程做不必要的挂钩,给外方利用中外心理文化差异捞取好处以可乘之机。

只有辩证理解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稳定和“不开第一枪”的关系,才能形成一套真正符合一线部队边境斗争实际需要的简单管用的强势交战规则,才能充分发挥一线部队维护领土主权的自主性、灵活性和积极性,才能第一时间给予敌方威慑和震慑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战规则的问题不只出现在中印方面,在如何使一线部队更好地执行交战规则方面,我方是有深刻历史经验和教训的。从经验方面说,海军部队在1988年“3·14海战(赤瓜礁海战)”中对交战规则的执行是灵活和坚决的,这一战填补了中国对南沙群岛实际控制的空白,使中国在南海真正有了战略支撑点。需要吸取教训的例子也有,比如1999年菲律宾军舰在中国南沙仁爱礁坐滩,2000年下半年开始韩国在中国苏岩礁建立大型综合科考平台,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后,受伤美方军机顺利备降中国海南陵水机场,这些事件与中方一线部队不能第一时间执行强有力的交战规则有直接关系,如果中方第一时间就采取有效军事应对措施,外方的这些图谋就不会得逞。这次印度入侵中国领土同样如此,如果中方一线部队在第一时间就能根据强有力的交战规则对印方入侵部队采取坚决有效的应对措施,也就不会出现目前的对峙僵局。

3.如何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对于如何处理目前的僵局,军迷、网民和专家已经出了不少主意,正所谓兵不厌诈,笔者也谈谈看法。首先是“战”与“和”的问题。这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中国梦就是中国当前最大的政治,为此我们需要一个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如此是战是和的问题就转变为在这样一个政治框架下的战略选择问题。笔者认为,在不打乱中国和平发展政治进程的框架内,还是有很大的战略空间和回旋余地,战争手段与和平手段并不相互排斥,都是可以考虑的选项。其次对印方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尤其从军事层面一定不要对印度抱有幻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国家层面考虑的事项,军事层面应当考虑的是如何采取有效的军事手段达成战略目标,通俗讲,军队只需要考虑如何打的问题,不需要考虑打与不打的问题。

就具体的应对策略来讲,笔者主张从中华民族的优秀兵学文化中吸取营养,从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积累的丰富战争实践和高超指挥艺术中吸取营养,从国外的类似战争和危机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成熟的意见建议有如下几条:

第一、不被印方牵着鼻子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入侵的地点发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我方完全可以采取机动自主灵活的应对策略,对这种明显的违反国际法的侵略行为,我方的战线和战场并没有局限,可以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地点没有任何限制。这个选项可以是和平方式的在其他地方的对等进入,也可以是采取战争手段的收复失地。比如借机收复中国藏南地区是属于恢复行使主权的行为,完全在国际法和道义的允许范围之内。

第二、以慑止战。借鉴古巴导弹危机,在领土被侵略的情况下我方的决心和勇气绝对强于印方,这时候就像两辆高速对驶的赛车,双方战争机器开动的情况下看谁先避让,这个选项的前提是军事上一定要做充分的、坚决的准备,做到“有意瞄准、无意击发”,随时准备好进入下一个战争选项。

第三、可控的边境战争。英阿马岛战争的时候,英国创设了一个海战法上的新概念叫“海上禁区(exclusion zone)”,主动把战争规模控制在马岛周边一定范围之内而非针对阿根廷全境,从而避免使武装冲突升级为英阿之间的全面大规模战争。我方可以把这个概念移植到陆地上,在中印边境地区设立陆上的禁区。如果印度擅自扩大武装冲突的规模则后果自负。比如印度如果在印度洋方向对中国商船实行封锁,那就等同于向中国全面开战,中国只需要在印度洋上预置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即可。

第四、对印度宣而不战。假如我方认为目前暂时在一线不占军事优势,可以明确对印度宣而暂时不战,等到对印度积累军事优势以后随时集中优势兵力实现战略目标。这个选项的考虑是,在印度已经非法行为在先的情况下,我方宣而不战,印度不会采取进一步战争行动,而我方在宣布中印处于战争状态以后又保留了自主权。

第五、第六……这个单子还可以一直往下列下去,如果印度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战略智慧,那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