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特稿 经济治港聚焦大湾区发展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7-04-06 12:48:38 共1239人阅读
文章导读 封面特稿 经济治港聚焦大湾区发展

作者:  刘澜昌

香港必须从「政治折腾」转轨到「粤港澳大湾区」重拾发展,笔者认为,这是中央对香港的新希望,也是对香港新特首的新要求。能否落实并使香港经济发展在未来五年有一个飞跃,不但关系到香港市民大众的福祉,也关系到香港政局的稳定,更关系到一国两制能否继续走下去。

香港当下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一个践行史无前例的一国两制的十字路口。准确说,回归已20年,再过5年,就是「50年不变」的中间点。因此,也可以说,一国两制实施,也到了「中期阶段」。无疑,过去20年,是中央和香港特区政府以及广大香港市民,对一国两制由不知到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一个过程;也是践行一国两制的矛盾逐步暴露的一个过程。如果这样客观辩证的看回归20年的进程,就可以从容不迫的看待香港的转轨。

「香港不能再折腾了!」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他强调,「港独」是没有出路的。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

主管港澳工作的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在「两会」多个场合就香港事务讲话,包括参加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联组会和人大香港代表团组会,以及做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有评论指其为香港划了三条线:选举新特首标准线,「港独」红线,以及香港发展规划线。其实,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一句话:「香港不能再折腾了!」

张德江特别提到,去年香港的经济总量为2.3万亿港元,深圳为1.9万亿人民币,再过两三年深圳极有可能超越香港,「你还不?急啊?还不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你还成天去玩政治?」「香港再也经不起政治争拗的拖累」。张德江表明,政治不是不能讨论,但是不能泛政治化,不能把街头政治当作社会生活的一部份。他明确提出要将「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去年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秘鲁利马见梁振英也提出「综合施策」:?力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也是将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

事实上,文革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后,北京将「一心一意谋发展」放在治国大政方针的首要位置,认为国家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只能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寻求解决;贫穷必然社会矛盾激化,富裕才有本钱缓解差异。

笔者认为,无论从香港的现实层面还是从中央治国理政的理论层面及大政方针,都可以判断到中央治港政策转轨为聚焦经济民生的决心。

最大失误是在经济民生

从去年张德江访港,会见泛民人士,?手处理「回乡证问题」,说明北京已在调整政策。至少说明北京已经清楚,香港政治内耗加剧,阻碍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徘徊,增长低速,也影响了民生,反过来也激发不满,使到社会更加撕裂。而「港独」思潮的产生,也是离不开这个土壤。固然,「港独」领袖的理念是其深思熟虑的结果,但政治不成熟,青年人的思潮则很受自身生活和发展环境的影响。当回归20年,香港人的普遍生活水平没有明显的改善,又如何令人增加对回归的认同感。

回顾香港回归20年来走过的不平凡道路,也可以看到经济基础反过来阻碍民主政治进步的教训。到底为什么会出现2003年的大游行?笔者认为,应该说,此一役是香港社会撕裂和泛政治化的开端。无疑反对23条立法,有?香港内外敌对势力的反对作用。但是,从社会层面看,还是可以从经济上找到根源。自1998年金融风暴,禽流感和沙士袭港,楼市重挫,过百万家庭负资产,香港社会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此时此刻,特区政府的执政重点,应该放在经济民生之上。贸然启动23条立法,其实是不具备政治实力基础。虽然田北俊等自由党人的「反水」带有偶然性质,但实际上社会力量泛民大于建制派的政治格局比现在强化很多。那时的建制派实际被称为保皇党。即使到了回归20年的当下,也仍然缺乏「水到渠成」的条件。2003年之后,北京对香港的关注主力依然放在政治议题,经济发展只是配合港府提出的自由行、CEPA等救急政策。对于香港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也只流于提点的层面,致使曾荫权执政六、七年无造生地也无人问之。因此,只有时间表而没有路线图的选特首政改被迫仓促上马,会产生「占中」显然就不是偶然的了。

回归20年来,特区政府在政治议题上一波又一波的滑铁卢,从根本而言,还是泛民大于建制的格局没有得到改变。虽然香港立法会建制派议员获得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但强推政治议题因而受挫则是必然的了。所谓的「左」,既表现在忽视累积群众政治基础之上,更表现在不重视香港的发展,放任香港的经济落伍,放任香港贫富矛盾激化方面。笔者认为,回归20年来的最大失误还是在经济民生。试想,若然香港跟上国家20年的发展步伐,那会是甚么一番景象?

未来五年香港政治格局新形态

在香港新一届特首选战,先政治还是先经济民生,依然争论不休。当特区政府施政重点转轨到经济民生,必然会让一些难缠的政治议题放一放。例如,特首选举中提到的政改和基本法23条立法,香港社会目前难以形成共识,越纠缠社会越撕裂;而搞经济民生,也不是不要政治手段,至少要处理「拉布」。只是纠缠政治难题和发展经济民生议题也需要政治解决,这是不能混淆。当下,香港迫切需要走出「过度政治化」陷阱。

李克强总理提出了香港管治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和促进和谐。经济民生是香港重建的关键点,是香港社会恢复活力、弥合分歧的重要抓手。在涉及普选政改的「民主」议题上,中央依然持「推进」的积极开放态度,但需要香港社会「重建」成功以及香港政治共识和国家认同进一步凝炼成熟,才可获得稳固「推进民主」的可靠政治条件。

于是,预测未来五年香港的政局发展,新特首的执行力应体现在经济民生,焦点则在土地房屋;至于政改和23条立法则是「靠边站」。或许,新特首可以通过一个「圆桌」会议的形式,让社会的各种政治势力在「务虚」,在争个够,除非有共识否则不会拿上议事日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缺乏政治议题的氛围下,反对派的生存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通俗讲,泛民主派如果依然行旧轨道,不思改变,可能会面临「阴干之井」,失去发展的方向。也许,民主党、工党很快找到位置,毕竟民生一直是其议政强项。在这方面,他们和工联会应该是同一阵线。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则是他们的对手。走下坡路的自由党,也可能反而成为反对派。

所谓建制派和反对派,或许要重新定义。林郑月娥若能出任新特首,施政难点也许不应是对付泛民,而是在二次分配,在各种持份者包括大地产商与蜗居者的尖锐对立中寻找平衡点。因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际是香港各个阶层的利益再分配,而各种持份者也从中角力和博弈,特区政府则是扮演平衡者的角色。这应该是未来五年香港政治格局的新形态。

发展之路在粤港澳大湾区

那么,香港未来经济发展路在何方?

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飞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度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这显示,在经过多年的酝酿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已经蓄势待发。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会是什么概念?这是经济的高层次融合,人流物流顺畅流通的基础,强大的金融支撑,创新科技的领头羊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竞争力。世界公认的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就是例证。中国多年来发展区域经济,一方面期望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和影响落后地区,同时更是期待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充分拓展各种资源,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经济带,参与国际竞争。从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都在向大湾区城市群的方向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是中国所有区域城市群经济带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的地区。有历史悠久的省城广州,还有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得改革开放先机,成为瞩目的后起之秀,再加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五大城市已经各具特色,再加上珠江两岸崛起的中小城市,前景是无可限量的。

不过,笔者相信,香港面临一个被内地拖?走的尴尬局面。人大委员长张德江说,深圳的GDP比香港差一些,可能很快超越香港。那么,我们香港敢不敢说,我们不能被深圳超越!我们不会被深圳超越!不可否认,深圳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奇迹」。从一个边境小镇,三十多年便演变成两千万人口的大都会,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集装箱运量已超越香港,现为全球第三大,还是世界公认的创新经济「硬件的硅谷」。事实上,深圳的本地出口、消费亦已超越香港,只是以美元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还稍落后于香港。2016年深圳经济增长9%,香港只有1.9%,若不是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其实就超越香港。但是,香港的优势依然是内地城市不可替代的,香港若然有不甘落后的决心,正如林郑月娥所说的输给新加坡「不甘心」,那么,激发起香港的潜能,是否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获得新的腾飞期呢?可能,香港当下需要的是克服自我菲薄的心态。

应该真正建设一个大香港

事实上,我们香港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有一个新玫瑰园大计,一个比现任政府的2030+更加宏大的计划。2030+提出「三条发展轴心」概念,包括连接北大屿山、洪水桥、屯门和元朗南的西部经济走廊,连接古洞北、落马洲河套区、莲塘口岸的东部知识及科技走廊,以及涵盖六个过境通道的北部经济带,同时在交椅洲和喜灵洲将进行大规模填海约700公顷,其规划不能说不大,但规划仍指出,即使按这个规模开发,本港将仍欠约1200公顷用地。因此,我们不能不问,为什么不能增加填海面积,包括在南丫岛到鸭?洲之间。再多填1200公顷又何妨?

香港又为什么不可以大胆设想,在填岛后修两条跨海大桥,一条从愉景湾到坪洲、交椅洲再到青洲,到域多利道;另一条则是经喜灵洲,南丫岛连接大屿山和鸭?洲。再就是,在不大动郊野公园的前提下,修一条大屿山的环岛公路。于是,香港真是一个大香港。当下,各路资金涌港,但是香港缺地,不能如同深圳发展那样可以充分利用外来资金。如果,香港政府有大量土地在手,香港当下的楼价高企,生意难做等困局迎刃而解。

再就是,香港要清醒认识自身在大湾区的位置。香港已经丧失了过往「前店后厂」的铺面的位置,更失去珠三角龙头地位。香港已不是珠三角的「龙头」,但是我们还有强烈的「龙头」心态。另一方面,回归20年,香港习惯了向中央要「好处」,此时此刻不少人也许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时再多向中央要优惠政策,再叫内地邻居城市让利。于是,这样一些不健康的矛盾的心态可能会模糊了香港的眼光,更不用说那些「为反对而反对」的声音。大湾区的规划如何去制定,还没有出台,那些人就妄称「被规划」。他们不知道,如果香港被边缘化才是可怜的悲剧。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本质就是融合,就是协同发展。无疑,相互也有竞争。例如,深圳港就是抢了香港的货柜量,而跻身全球三大,而香港则滑落至世界排名第六。对此,香港只能正视发展的现实,不必要做无谓的挣扎,那只是延缓香港物流被邻近港口取代的进程,而不能改变这个趋势,因为「物流就近」的原则是不可改变。香港只有放长双眼,才能更清晰找到自身在大湾区的定位。笔者相信,服务大湾区,得益大湾区,应该成为香港与大湾区城市群合作的信条。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